孫也濮
摘要:從歐美角度來看,西方的文化傳統就是所謂個人英雄主義,西方人自幼就被教著獨立,自主,所以表現出來的電影,也就自然而然的帶有個人英雄的屬性。從文化作品的角度來說,以好萊塢電影大部分的文化敘事作品也都是凸顯個人英雄主義邏輯。
關鍵詞:西方;個人英雄主義;影視文化;表現
一、個人英雄主義的意義
個人英雄主義絕不是這幾年的產物,中國也不最早流行。西方從基督教流行時,或許可以追溯到更早,個人英雄主義就已經廣泛傳播了。簡單來說,個人英雄主義就是夸大個人作用,因此可以看見,在中世紀之前,這個人是國王,在中世紀的西方,這個個人就是教皇,而經過思想解放后直到今天的西方,這個人就是每一個人。個人英雄主義(文化)為何盛行,作為以商業途徑傳播的文化,它的流行必然和商業利益有關。因為英雄的形象突出,更能使觀眾記住,也更符合電影的拍攝規律。電影表現主旨,需要有一個主角,這就給大部分電影自帶了個人英雄色彩。因此大眾喜歡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很符合傳播學和心理規律。
二、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闡釋
美國孩子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自信和獨立的。獨立是從小西方孩子就被灌輸的理念,美國的孩子很小就開始幫助父母,幫助社區做義工,長大之后,他們就變得更加自立,通過自己打零工爭取大學學費,或者努力學習得到獎學金。這些都體現了一個人在集體當中的獨立,個性之處。美國人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方面,不是很在意,但美國人卻很喜歡社交,也希望自己能在別人心里留下一個好印象,美國人更希望通過自己的硬實力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因此和美國人交朋友容易,但和美國人深交卻很難。西方人更看重一個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認為這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很多西方人,包括很多富裕的西方,幾乎都會一些除草,修汽車、弄房子這些在別的國家被鄙視的粗活臟活;在他們眼里,這些粗活臟活是完善自己能力非常重要的。美國人對于個人成功有著很深的執念,所以對于美國人來說,自己的一切都是在戰斗,一切都需要爭取。所以美國英雄主義充滿了戰斗性,獨立性,務實性。美國英雄主義沒有法國式的愛情浪漫,沒有英國式的貴族韻味,也沒有中國式的俠義之道,有的只有對自己實力的絕對自信。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主要不是一個文化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所謂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說的正是西方社會個人價值的極度張揚。在保護個人權利的憲政制度下,個人價值能夠張揚,所以,個人英雄主義也就興盛,引而申之,真正的西方個人英雄主義本質上應該是憲政制度的產物。
三、個人英雄主義在西方影視作品中的文化表現
西方人更多的是對于宗教的心理依賴,在教權高于王權的中世紀,人們對于教會的狂熱根本上來自于對自身價值的尋求。他們向上帝祈福、懺悔,并在這一系列反反復復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精神力量,形成更為自由而完善的人格。他們心中所敬仰的,是那些為了自由而獻身的人,他們崇拜探索人作為個體其生命的意義,并考慮如何在實現自己的意義的前提下將生命放大升華。超驗主義,這一來源于新英格蘭地區,后來波及美國全國的思想是美國個人主義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曾經所接觸過艾默生與梭倫的作品中,《瓦爾登湖》體現其觀點最為淋漓盡致。從根本上區別于共產主義下馬克思觀點中所要求的人只能改造世界。在這種適者生存的經濟背景下,個人主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諸如洛克菲勒等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深入人心的實例。對于個人的價值實現有著極高要求,他們是不允許自己的成功大部分來自他們或者具體的幫助,而這種為集體為他人的奉獻在他們眼中如同天方夜譚。
四、代表作
《颶風營救》系列,那個父親對女兒的愛,每一個有了女兒,做了父親的人,看了都會動容,動作設計極簡極致,個人單槍匹馬挑戰整個黑社會,完美詮釋了極致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將家庭生活與英雄人物進行最大程度的結合,讓人物更加可信;《第一滴血》系列,史泰龍這套電影算是西方影視作品中闡釋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作了,曾經的熱血青年,在國家的召喚下義無反顧的被送上了戰場,被訓練成殺人的利器,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怒火救援》延續了美國個人英雄式主義的風格,講述了美國陸戰隊退役軍人克雷賽(丹澤爾·華盛頓 飾)在墨西哥勇斗綁匪,救出自己的保鏢對象皮塔(達科塔·范寧飾)。《虎膽龍威》系列中的麥克萊恩言行舉止粗魯,吐槽力滿格,不停地自嘲。乍看之下,他比一般渲染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的主角要膽小。他最開始想借助警察的力量,并進行了多次嘗試,最開始嘗試失敗,他被迫當了一段時間的英雄。可以說,他發揚個人英雄主義精神完全是形勢所迫,被逼的。角色形象的巨大反差使得他們之間的博弈也變得格外有意思。它所開創的個人英雄在密閉空間中勇斗邪惡反派的動作片模式,也成為后來眾多經典好萊塢動作反恐片的原型。
五、個人英雄主義對國人的影響
個人英雄主義在新中國歷史上也起著相當的作用。我國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的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還有抗洪英雄、抗震英雄這些;而在我國的影視作品中更是有著許多讓國人如雷貫耳的英雄名字。雖然這些人并不能直接左右整個時代,但是區別于西方影視作品中夸張化的英雄,他們這樣的才是絕大多數人可能成為的“英雄”,這些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和時間里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們每一位都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里,卻可以通過自己的作用來決定左右一場戰役、永遠青史留名、被人稱為“英雄”。
結語:真正的文化自信來自深入了解中西方各自文化特色后才能具有的深度自信,也只有個人經過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后才能完成價值觀上的真正認同。與其坐井觀天擔心文化入侵,不如借鑒培育傳播好我們自己的文化,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去了解,去接受西方價值,我們的“墨子”探空,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和”精神的新時代,我們敢于去和西方價值觀在世界舞臺上爭鳴。等到學習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潮流的時候,正如當今歐美文化是世界潮流一樣,我們何懼所謂的“文化入侵”。
參考文獻:
[1]郭斌.個人主義價值觀[J].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2]徐名.論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形成[J].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6;
[3]伍巧芳.從英文電影中看中外文化差異[J].作家,2008(14):256-256.
[4]崔辰.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研究:神話、旅程和文化變 遷[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