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科平 劉瑞芳



摘要 利用烏審旗1961—2018年逐月降水氣象因子,分析烏審旗近58年來平均降水量的年、季和月變化特征及其趨勢。結果表明,烏審旗近58年年平均降水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9.839 mm;2011—2018年為平均降水量多雨年,1991—2000年為平均降水量少雨年;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的變化以秋季增加趨勢最顯著,其次是夏季,四季均呈現上升趨勢;1—12月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以8月最多,7月次之,12月最少。
關鍵詞 降水量;變化特征;烏審旗
中圖分類號:P468.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5-084-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5.034
Analysis on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Wushen County from 1961 to 2018
ZHENG Ke-ping??et al(Wushen Meteorological Bureau,Wushen,Inner Mongolia 017300)
Abstract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f Wushen County from 1961 to 2018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58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Wushen County was generally fluctuating in the past 58 years,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9.839 mm per 10 years.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was rainy year from 2011 to 2018,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was less rainy year from 1991 to 2000.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most significantly in autumn,followed by summer,and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four season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May-September,with the highest in August and the second in July,the least in December.
Key words???Precipitation;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Wushen County
全球變暖后水資源成為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又一重大問題。氣候變化可通過降水的改變而影響水分截流、地表徑流和蒸發的整個水循環過程。全球變暖可能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格局,極易造成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和干旱的頻次和強度增加,勢必加劇部分地區水資源系統的不穩定性和水資源供需矛盾。由于降水是水資源的主要來源,直接影響大氣、地面和土壤的水分變化,因此有必要進行在氣候變暖大背景下的降水量變化規律研究。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對降水量的變化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各地降水量變化趨勢及空間分布各異。
烏審旗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東西長104 km,南北寬194 km,總面積約11 645 km2,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干旱地區。據2010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烏審旗林地面積595 416.2 hm2,占全旗土地面積的51.0%,其中,有林地面積41 877.8 hm2,占全旗林地面積的7.04%,灌木林地面積304 865.4 hm2,占全旗林地面積的51.20%。烏審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迄今我國大陸日降水量最高紀錄出現的地方。筆者對烏審旗1961—2018年降水要素特征及趨勢進行分析,對當地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水資源,保護好原始生態系統、安排農牧業生產以及服務“三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為今后進一步全面分析當地的氣候變化,做好防洪抗旱的氣象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烏審旗國家級氣象觀測站1961—2018年降水氣象要素的地面月觀測數據。季節劃分采用氣象學上的標準: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多年平均值為1961—2018年降水量平均值。
1.2 統計方法
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法、累計距平法及5年滑動平均曲線統計方法,分析烏審旗近58年降水量的年、季、月變化規律及趨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平均降水量的年代際變化特征
由表1可知,烏審旗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51.4 mm,其中1961—1970年降水量呈波動上升趨勢,距平值為正,1971—1990年降水量呈現下降趨勢,其中20世紀90年代降水量減少最明顯,距平值為-65.8 mm;2001—2018年降水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烏審旗多年平均降水量最低,2011—2018年平均降水量最高。由此可得,烏審旗多年平均降水量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與近幾年烏審旗生態恢復密不可分。
2.2 平均降水量的年際變化特征
由圖1可知,烏審旗近58年來年降水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線性傾向率為9.839 mm/10年。1961—2018年降水量分布不均,最大降水量出現在1964年,為634.1 mm,最小降水量出現在1999年,為164.3 mm,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的3.9倍。從1961—2018年平均降水量的年變化和5年滑動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曲線分析可知,有29年年平均降水量低于歷年平均值,為少雨年。1961—1969年平均降水量變化明顯,波動較大;1970—2000年降水量基本在歷年值上下變化,但振幅不大;2001—2018年降水量距平為正值居多,降水偏多,為多雨年。從圖1的累計距平曲線可以看出,烏審旗年降水量變化趨勢顯著,近58年年降水量總體呈增加-減少-增加的變化趨勢。
2.3 平均降水量的季節變化特征
由表2可知,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變化趨勢與年變化趨勢相同,均呈上升趨勢。各季平均降水量夏季最大,為212.8 mm,冬季最小,為6.5 mm,烏審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春、夏、秋、冬季傾向率,秋季增加趨勢最顯著,為3.801 mm/10年,夏季增加趨勢較強,為3.497 mm/10年。由此可知,年平均降水量的上升,秋季貢獻最大,其次是夏季,冬季貢獻作用最小。
2.4 平均降水量的月變化特征
由表3可知,烏審旗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3.1% ,5—9月各月的平均降水量都在30.0 mm以上。12、1、2、3月4個月的降水量僅為4.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2%。
3 小結
(1)烏審旗近58年來年降水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 9.839 mm。近58年降水量總體呈增加-減少-增加的變化趨勢。
(2)烏審旗平均降水量四季變化:春、夏、秋、冬四季均呈現上升趨勢。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
(3)烏審旗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3.1%,12、1、2、3月4個月的降水量僅為4.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2%。
參考文獻
[1] 王迎春,鄭大瑋,李青春,等.城市氣象災害[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2] 寶哈斯高娃,烏英嘎,李春蘭,等.近五十年卓資縣的降水量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與經濟,2014,303(5):62-63.
[3] 袁心田,張群,張春麗.蚌埠市近50年降水變化特征變化[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13(6):97-102.
[4] 張旭,蔣嬌嬌.阜新地區1951-2010降水變化特征[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35(3):66-70.
[5] 隆永蘭,夏新宇.輪臺縣1961-2008年降水變特征[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3(5):36-39.
[6] 張善紅.商洛市近49年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地下水,2010,32(5):114-115.
[7] 呂雪梅,高安春,王新,等.1961—2008年臨沂降水變化特征的氣候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5):17657-17570.
[8] 顧潤源,孫永剛,韓經緯,等.內蒙古自治區天氣預報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鄭丹丹
作者簡介 鄭科平(1983-),男,內蒙古烏審旗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業務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