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業面源污染對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大的不利影響。來安縣在總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多方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農業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X71;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5-09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5.040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Laian County
QI Jing-xing(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Laian County,Laian,Anhui??239200)
Abstrac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d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Laian County had carried ou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農業面源污染是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潔凈鄉村目標的實現”。農業是來安縣的支柱產業,農業發展中面源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為此,應從多方面入手,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贏。
1 來安縣農業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戶認識有待提高
農戶尤其是種養大戶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思想上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存在偏差,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存在隨意排放污水、焚燒秸稈等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
1.2 畜牧污染治理難度較大
來安縣畜牧業以小規模養殖為主,生產設施簡陋,經濟實力不強,農戶基本不可能自行投入資金治理養殖污染。此外,雖然政府幫助部分養殖大戶建成了養殖污染物處理設施,但運行成本較高,治理難度仍然較大。
1.3 缺乏專項治理經費
在政府對農業投入的資金中,缺乏農業面源污染專項治理資金,由于資金得不到保障,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困難重重,常常面臨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持續性差、工作小組人員流動性強等問題。
2 來安縣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策
2.1 開展地膜殘留調查研究
為了進一步摸清地膜使用和污染現狀,對地膜的使用量、覆蓋面積、污染面積、殘留量、殘留率及分布、受污染的作物種類及污染危害的主要表現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同時,在半塔鎮羅莊村建立地膜甘薯殘膜示范點,通過向農民展示和推廣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間碎片的清除與處理技術,樹立防治地膜污染的典型,讓農民親身感受并認識到農膜殘留對降低耕地生產能力、減少農作物產量的危害。力爭2019年田間地膜殘留量減少到40%以內,殘膜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控制在5%以內。
2.2 實施耕地重金屬污染監測和治理
加快推進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工作,在全縣12個鄉鎮分別設立了51個監測點,長期采集土樣和農產品進行檢測,掌握了土壤主要重金屬污染物種類、污染區域、污染程度、污染趨勢等。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農產品安全生產風險評估,實施農產品產地分級管理,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在輕度污染區,通過推廣低鎘積累品種、加強水肥管理、改變農藝措施等,實現農作物安全生產;在中、重度污染區,開展農藝措施修復治理,同時通過品種替代、糧油作物調整和改種非食用經濟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
2.3 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養殖業發展布局,引導養殖業向適度規模、相對集中方向發展,推行標準化、清潔化、健康化生產。依托來安縣特有的水文、氣候和自然景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農業、觀光農業。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原則,積極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養畜、生物轉化、工業化利用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秸稈禁燒執法檢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的禁燒意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推廣應用汊河鎮小李莊“豬—沼—菜”生態農業模式,水口鎮和雷官鎮稻鴨共育、稻魚(蝦、蟹、鰍等)共生等典型生態農業模式及其技術推廣,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2.4 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量
積極推廣綠色植保技術,綜合應用生態、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方法治理病蟲害,建立水稻、果樹、蔬菜、茶葉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安全用藥示范區。2018年,全縣綠色防控農作物面積預計超過6 666.7 hm2,建立了張山鄉病蟲害綠色防控蔬菜基地,減少農藥使用30%以上。綠色防控果園面積達1 333.3 hm2,建立了半塔鎮葡萄基地、張山鄉桃園基地,建設新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柑橘園,實施季節性生草栽培、節水灌溉、以產定量施肥、水肥一體化、大枝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集成技術。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農藥合理使用準則》、《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肥料合理使用準則》組織生產,推廣應用燈光和性誘劑誘殺害蟲及利用天敵防治害蟲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全縣累計推廣殺蟲燈3 000盞以上、黃板6萬片以上、捕食螨3萬袋以上,安裝滴灌設施面積133.33 hm2以上。引導農民科學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使用先進施藥機械,提高防治效果和農藥利用率。
2018年在全縣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1個省級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示范片、1個省級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示范村、1個省級糧食綠色增產模式示范家庭農場、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為主開展試點,建立示范面積1 333.33 hm2,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機械深施等技術,示范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并監測應用效果。
2.5 加快“三品一標”產品認證
以綠色食品認證、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實施標準化生產,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一是重點抓好標準化生產制度建設。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定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制度、農產品日常抽檢制度,加強各生產環節的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重點抓好規模化基地創建。2018年,實施水稻、果樹、蔬菜等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汊河鎮和大英鎮水稻基地標準化建設;半塔鎮和舜山鎮葡萄基地標準化建設;張山鄉、汊河鎮、新安鎮蔬菜基地標準化建設;水口鎮、三城鄉水產養殖基地標準化建設,全縣“三品一標”產地認定整體面積達2萬hm2以上。
3 小結
來安縣為切實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消除農業發展的環境制約因素,從減少地膜污染、治理耕地重金屬污染、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加快“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等方面入手,全面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建設與農業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小嬌,周丹丹,趙海光.安徽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19,31(8):98-105.
[2] 孫正風,馬京軍.寧夏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05(3):27-29.
[3] 劉超逸.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9(14):63-64.
責任編輯:李楊
作者簡介???祁靜星(1975-),女,安徽來安人,碩士,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農業環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收稿日期???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