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欽 虞楊 周曉東 李妍姍 張儒和

摘? ?要:為了篩選出適合在施甸煙區大田推廣的烤煙新品種,在施甸仁和特色生態條件下,以烤煙K326為對照,對新引進的H1、H2、H3、H4、H5、H6、H7等7個烤煙品種(系)進行比較鑒定。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系)在農藝性狀和植物學性狀上存在一定差異,最高株高與最低株高相差近30cm,可采葉數在20.2~23.6片、節距在4.20~5.34cm。品種(系)H6的均勻性在田間較差,對黑脛病抗性較差,現蕾、成熟時期較其他品種(系)晚5d;品種(系)H1、H2、H7苗期生長勢較強;各品種(系)大田生育期總體間無明顯差異,品種(系)H1主要經濟性狀表現最優,其產值可達4291.31元/667m2,其次是H3、H4,品種(系)H6因病害導致表現最差,其產值只有2847.24元/667m2,各品種(系)間原煙質量差異不大,品種(系)H1、H3、H4、H7可在下次的試驗中進一步驗證是否適合在當地進行推廣。
關鍵詞:烤煙;品系;品種;比較試驗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健康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更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優良的品種是烤煙生產上的基礎,是獲得優質煙葉的主要內在因素,品種對煙葉的風格特色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相同的生態環境下,烤煙品種對煙葉品質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但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品種在農藝性狀、產量、品質及抗逆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只有將品種特點與當地自然條件有效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好品種的生產潛力[1]。同時,煙葉對環境極其敏感,生態氣候條件會引起煙葉生長發育的變化 ,經試驗表明,海拔高度對煙葉產量、品質和風味有明顯
影響[2]。
目前,隨著烤煙產量的提高,我國把煙草種植工作重心開始轉向提高煙草質量這一方面[3]。研究人員在施甸縣煙區自2005年以來引進并試驗種植了國內國外的許多烤煙新品種,并進一步開展了在不同生態環境區下這些烤煙新品種的適應性研究。從烤煙品種的植物性狀、抗病蟲能力、烘烤后的原煙外觀質量表現、煙葉的內在化學成分協調性以及這些烤煙新品種是否能適應當地生態環境多方面進行試驗和研究,以篩選出更適合在施甸本地進行推廣移栽的烤煙新品種,以保證施甸煙區的優質優產。張儒和等進行了8個烤煙新品種的適應性研究,試驗中云煙105的綜合表現最好;戴永平等進行了6個烤煙新品種的比較試驗,其中以云煙207的綜合性狀表現較好。但在后期實際推廣時,出現了試驗效果與推廣效果偏差較大的結果。此次試驗在前人的基礎上選擇了合適的品種(系)(品種(系)名稱應相關要求保密),通過大田試驗進一步找出適合引進施甸煙區的烤煙新
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
試驗于2017年在施甸縣仁和鎮熱水塘村進行,其前茬作物為萵筍,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其pH值為7.53,為微堿性,土壤中有機質36.06g/kg,其中土壤速效氮172.60mg/kg、土壤速效磷14.60mg/kg、土壤速效鉀157.10mg/kg、土壤氯離子10.22mg/kg。
1.2? ?試驗材料
烤煙品種(系):H1、H2、H3、H4、H5、H6、H7、K326。肥料:無機復混肥(12∶15∶22)、過磷酸鈣(P2O5≥16%)、氮鉀肥(16∶0∶30)、硫酸鉀(K2O≥50%)。
1.3? ?試驗方法
以烤煙品種(系)為試驗因素,設置8個參試品種(系),即H1、H2、H3、H4、H5、H6、H7、K326,田間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8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以K326為對照,以一段式小棚漂浮育苗方法進行育苗。大田施肥過程中,基肥施用無機復混肥(12∶15∶22)45kg/667m2、過磷酸鈣(P2O5≥16%)25kg/667m2,追肥施用氮鉀
肥(16∶0∶30)10kg/667m2、硫酸鉀(K2O≥50%)15kg/667m2,大田總共施用純氮7kg/667m2、純磷10.75kg/667m2、純鉀20.4kg/667m2。栽培管理措施均嚴格按照當地優質煙葉生產技術統一管理進行,注意常見病蟲害防治,其中對于黑脛病用甲霜靈錳鋅兌水灌根進行防治,對于煙青蟲、蚜蟲,花葉病、赤星病等分別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消、菌核凈兌水噴霧進行防治。根據品種(系)特性和煙株長勢情況,適時封頂,合理留葉,手工打頂除芽,100%使用抑芽劑進行化學抑芽。由于2019年陰雨天氣較多且持續時間比較長,降雨導致化學抑芽劑效果并不明顯,所以對于少部分煙株進行了二次抑芽處理。試驗期間調查并記錄不同品種(系)間生育期時間、植物學性狀、農藝性狀及病害抗逆性。煙葉成熟后按小區分別進行采收,編桿標記進入烤房烘烤,烘烤后煙葉以小區為標準,按照烤煙國家標準定級進行分級稱重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品種(系)生育期對比
由表1可知,參試七品種(系)均于2月17日播種,于5月1日移栽大田,大田生育期均為136d,其中以品種(系)H2與品種(系)H5現蕾、腳葉成熟最早,于移栽后50d現蕾、76d以后腳葉成熟;以品種(系)H6現蕾、腳葉成熟最晚,于移栽后59d現蕾、86d以后腳葉成熟,可得出參試品種(系)之間其現蕾及腳葉成熟時期存在一定差距,在采烤煙葉時要注意根據品種(系)特性及成熟情況進行采烤,采摘適熟煙葉,不采欠熟葉,及時采摘腳葉,優化煙葉結構,提升上等煙比例。2.2? ?植物學性狀對比
由表2可知,旺長期各個品種(系)株型均為塔形,其葉色均為綠色,莖葉角度和主脈粗細均為中,成熟特性皆為分層成熟。從生長形狀來看,各品種(系)間并無明顯區別,各品種(系)的生長狀況良好,但其中品種(系)H6田間整齊度相對較差,其較差的田間整齊度不利于煙株腳片的生長,也不利于煙農對煙葉的采收;種(系)H1、H2、H3的苗期生長勢較強,其苗期成活率較高,宜推廣種植;其余參試品種(系)相較品種(系)H1、H2、H3的苗期生長勢較弱,苗期要注意其生長狀況,及時間苗、補苗,保證苗期的正常生長及移栽的正常進行。
2.3? ?品種(系)間病指情況對比
由表3可知,此次試驗調查了4種煙草常見病害,其中品種(系)H6的黑脛病病害情況最為明顯,對黑脛病抗性為中抗,其余品種(系)均為抗病,但其赤星病以及氣候性斑點病發病情況相較于其他品種(系)并不明顯,若要推廣種植,需要加強對煙草黑脛病的防治;而品種(系)H5的四種常見病害發病情況相對于其他品種(系)發病率較高,品種(系)H5的黑脛病、赤星病、氣候性斑點病與對照K326相比皆成顯著差異,不利于在當地進行大田推廣。
3? ?討論
施甸縣仁和鎮的1—9月平均降水量為92.5mm,7月份降水量最多為234.5mm,平均月總日照時數為167.9h,移栽后大田期間陰雨天氣較多且持續時間較長,日照時數減少,形成了陰雨寡日照氣候,不利于煙葉的干物質積累,葉片偏薄,對煙葉產量產值造成了一定影響。試驗發現,參試品種(系)中H6、H7相對其他參試品種(系)植物學性狀較為良好,但H6的黑脛病抗性較差。在經濟性狀中以前期長勢較差的品種(系)H1產值和產量較高,更適應當地常規施肥量。品種(系)H2、H3次適宜當地生長環境,可以在當地進一步進行驗證。品種(系)H5的生長性狀、抗病能力、經濟產量皆不理想,并不適宜當地生長環境,再進行下次試驗時可以將其淘汰。品種(系)H6因為病蟲害影響導致其經濟性狀較低,對照品種(系)K326位于參試品種(系)中等水平。參試品種(系)的原煙外觀質量并無太大差別。張儒和[4]、戴永平[5]等試驗得出在施甸煙區的試驗品種(系)以云煙105、云煙207綜合評價較高,而在試驗中以品種(系)H1綜合評價較高。
試驗為改善烤煙品種結構單一性、提高煙農收入、增加當地效益、發展當地經濟提供了理論數據基礎,在進一步推廣品種時應根據本次及前人試驗數據,結合當地具體氣候環境,選擇適宜的品種,達到烤煙品種多樣化,改變烤煙品種結構。此次試驗所得數據表明,品種(系)H1、H3、H4、H7可以進行進一步驗證。此次試驗加強了對大田環境的管理,以保證獲得確實、可靠的數據,為后期大田推廣提供有力的依據。試驗以K326為對照,選取了7個烤煙新品種(系),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實際大田環境中進行試驗,得到其農藝和植物學性狀、抗病性、原煙外觀質量及經濟性狀,從而得到試驗品種(系)在當地的適應情況,根據結果為施甸煙區選擇適宜推廣的烤煙新品種提供理論依據,為進一步改善烤煙品種單一性問題,提高煙葉產值、產量打下堅實的基礎。試驗并沒有對肥料進行梯度研究,可以增設肥料梯度,探究在不同肥料梯度下不同品種(系)烤煙的生長狀況,找出適合在當地推廣的烤煙新品種。
參考文獻:
[ 1 ] 李淑娥,劉開平,楊居健.6個烤煙品種在安康煙區的綜合表現[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9):10114-10118,10120.
[ 2 ] 常壽榮,羅華元,王玉,等.云南烤煙種植海拔與致香成分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煙草科學,2009,30(30):37-40.
[ 3 ] 徐明康,王松峰,俞世康,等.植煙海拔對烤煙紅花大金元質體色素及其降解產物的影響[J].中國煙草科學,2011,32(6):43-46,52.
[ 4 ] 張儒和,李映相,李發平,等.8個烤煙新品種在施甸煙區的適應性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20):19-21.
[ 5 ] 戴永平,段迎建,吳宗海,等.烤煙新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2):57-58.
(收稿日期: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