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摘? ?要:我國作為世界領先的農作物生產大國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及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對于糧食的需求不斷上升。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是我國糧食種植及生產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若想要使小麥產量持續升高,除了要考慮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外,種植的品種及栽培技術也是需要重視的方面。從提高小麥產量的措施入手,對種植及栽培技術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麥種植;栽培技術;措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及科技技術發生了質的變化,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我國不斷發展,也進行了科學改善及相關調整。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其產量的多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如今已不再是“靠天吃飯”,科學有效的種植技術及栽培方式都能夠提高小麥的產量。
1? ?科學合理選擇小麥種植品種
不同的農作物都對環境有著不同的要求,若想要實現小麥的高產量,對于所要種植的小麥品種進行合理科學的選擇也是其重要條件之一。在進行小麥大批量種植之前,工作人員首先要對所要種植地區的相關氣候、土地質量的好壞、水源是否充足等多方面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對該地區的氣候條件及水源條件等綜合環境水平有一定了解,再對所要種植小麥品種進行選擇。在選擇時,不僅要從小麥的產量高低考慮,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小麥對于環境的適應程度[1]。
2? ?重視小麥種子前期處理工作
小麥的幼苗期是其整個生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過程,幼苗生長水平的高低對后期的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工作人員不僅要保證挑選合適的小麥品種,更要保證小麥幼苗在最好的狀態下健康生長,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對種子的前期處理工作持重視態度。在挑選播種的種子時,要選擇顆粒飽滿、健康完整的種子,將破損干癟的種子予以去除,從而保證種子的均勻完整。在進行下地種植之前,要對種子進行適當拌藥及包衣處理,從而有效防治病蟲災害的發生,提高小麥種子的發芽率,保證其生長的環境,從而提高質量[2]。
3? ?春季小麥整地措施
3.1? ?根據環境特點詳細設計
工作人員需要對春季小麥的整地工作持重視態度,做好春季小麥的整地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麥的質量及產量,因此,工作人員要對春季小麥的整地過程進行細致分析。首先要保證春季小麥的種植區域有豐富的底肥,保證其有一個良好的生長基礎;其次,要加強種植過程中耕環節的重視,去除耕地周圍的雜草及對小麥生長造成危害的植物,保證耕地有合適的營養及濕度。并且,耕地的平整性及深度也需要重視,小麥種植深度在25cm之上,保證小麥良好的抗倒伏能力,最大深度要不超過30cm,避免春季多發的大風天氣降低小麥的成活率。
3.2? ?保證足夠的肥料
小麥的高產量與種植耕地的土壤濕度及營養成分息息相關,其健康生長離不開充足的肥料與水源。因此,在播種初期,首先要對播種耕地進行科學恰當的灌溉,建立良好的基礎,保證之后的施肥及水源灌溉順利進行,為高產小麥的茁壯生長提供合適的環境。其次,工作人員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天氣及土壤條件,合理進行施肥及灌溉。針對不干旱的地區,在天氣晴朗的季節應著重進行灌溉,避免在惡劣天氣出現倒伏等情況。
3.3? ?科學使用除草藥
在小麥生長期間,不可避免會出現雜草或其他對小麥生長造成不良影響的植物,與小麥“奪取”營養。針對此情況,恰當且合適地使用除草藥是很有必要的。在現如今的市面上,除草藥的種類眾多,一般分為單子葉植物除草藥和雙子葉植物除草藥。小麥屬于單子葉植物,因此在進行除草藥的選擇上,可選擇單子葉植物適用的麥草嶺、拉索等。但在實際運用中,應根據耕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挑選,如若耕地區域大多為雜草,可將丁草胺與樂靈混合去除雜草[3]。
4? ?合理控制小麥收割環節
對于高產小麥而言,小麥收割環節作為最終環節,工作人員必須對其進行合理控制。在收割之前,工作人員首先要對小麥的成熟程度進行辨別,并利用恰當的方式對小麥進行收割。利用合理的方式,使小麥的收割過程高效且合理地進行,必須保證小麥的蛋白質含量不會因收割過程而遭到損傷,保質保量地完成收割任務[4]。
5? ?結束語
總之,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其產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若想要使小麥產量持續升高,除了要考慮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外,種植的品種及栽培技術也是需要重視的方面。工作人員要采取合適且恰當的種植及栽培技術,從播種、生長過程及最終收割下功夫,利用科學技術嚴格把控小麥生長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的總產量,而且對小麥的質量也可以保證,使國民不僅吃得上小麥,而且吃得上健康小麥。
參考文獻:
[ 1 ] 王樹星.小麥高產種植技術探討[J].南方農機,2019,50(14):69.
[ 2 ] 常凱.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13):15.
[ 3 ] 王永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探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35.
[ 4 ] 張興良.小麥高產種植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8(21):126-127.
(收稿日期: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