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濤
摘? 要:林木是林業工程建設的主體,其樹種結構的合理性不僅關乎林木的健康生長,還會影響病蟲害發生與防火能力,因此加強其樹種結構的優化調整具有重大意義。基于吉林省林業工程建設現狀,對其造林樹種結構調整的必要性與對策進行了深入思考。
關鍵詞:林業工程;造林樹種;結構調整
在林業種植期間,為了進一步增加森林種植的經濟效益,單純依靠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種植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林業發展方式進行合理調整,尤其是要注意優化調整樹種結構,這樣才能夠在增加林業種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基礎上,推進林業生態化建設進程。
1? ?林業工程建設中樹種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吉林省是我國一個林業重點建設省份,其中的長白山區是生產木材的重要基地之一。截至2018年底,吉林省的林業用地面積、林業面積以及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30萬hm2、827萬hm2與43.9%。近年來,吉林省政府部門與省委也非常重視林業工程建設,并且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生態建設成效。但是從整體上來講,當前吉林省林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造林樹種結構不合理問題非常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造林樹種單一結構問題
在吉林省的許多林業種植區域當中,以楊樹、紅松、落葉松等樹種為主,大面積種植這種單一樹種,以至于影響了林木生態結構的穩定性,使得林木種植過程中常常暴發病蟲害問題,一旦發生林業病蟲害問題,就容易造成危害蔓延,進一步造成更大面積的林業種植問題。
1.2? ?樹種結構分布不太合理
在以往的吉林省造林工程中,許多林業種植者或管理者可能會以功能性作為唯一指標,致使造林過程中存在不合理分配防護林、用材林以及薪炭林等種類林區的種植面積,尤其是重復造林問題致使林區中所種植的林木存在比較大的年齡差距,會直接對造林工程生產效率帶來不利影響,無法滿足社會上的林業資源需求[1]。
1.3? ?造林樹種結構無法做到全覆蓋
在造林工程建設當中,由于沒有科學地進行造林樹種結構設計,使得許多林業種植區伴有重復造林問題或者林區種植的樹種沒有做到全覆蓋,這些情況都會直接影響林業的健康發展。基于此,為了確保吉林省林業種植可以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就必須進一步優化吉林省地區的造林樹種結構。
2? ?林業工程建設中樹種結構調整的具體對策
2.1? ?明確造林樹種結構調整原則
為了順利調整造林樹種結構,必須要明確其調整的一些基本原則,避免盲目調整造林樹種結構而影響了最終的樹種結構調整效果。對造林樹種調整而言,其需要遵從的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
2.1.1? ?生態型原則
在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調整期間,需要立足于環境修復與生態建設目標,借助造林樹種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來構建生態防護體系,確保可以為林木健康生長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這樣更有利于豐富林業種植資源。
2.1.2? ?經濟性原則
在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調整期間,要立足于吉林省以及附近區域中的林業市場運行情況,確保林業資源開發的合理性,確保造林樹種結構調整之后,可以獲得更佳的經濟效益,不斷提升林業種植的經濟效益。
2.1.3? ?多樣化原則
在調整造林樹種結構期間,為了增強整體林業生態結構的穩定性,降低林木種植中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升其抵抗環境或氣候變化的能力,就必須要構建多樣化的林業樹種建設模式,尤其是要在調整樹種結構期間適當地提升其功能型、經濟型類型的樹種占比,確保造林之后的林業結構可以滿足多樣化發展目標[3]。
2.2? ?準確把握造林樹種結構現況
在對吉林省不同林區的造林樹種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期間,要注意在明確造林樹種結構調整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造林樹種現階段的結構構成情況等現狀進行仔細調查,具體要點包括如下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仔細地調查吉林省不同林區的地理條件和特征,這是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調整的一個基礎環節,具體需要立足于社會條件、經濟條件以及區域文化條件等,對林區的環境條件等外部條件進行仔細地調查和了解,這是對樹種結構進行優化調整的第一步。
第二,要對造林樹種的不同樹種特性與品質情況進行有效調查,這是在進行造林樹種結構調整中需要參考的基本內容,尤其要對該林區當中的林業種植歷史信息進行準確、全面把握,力求可以通過科學調整造林樹種結構,使整個林業工程具有更高的價值,提升造林樹種結構的穩定性與完整性。
2.3? ?強化造林樹種結構調整要點
為了進一步提升吉林省造林樹種結構調整的質量,還要注意對造林樹種結構調整的要點進行強化,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調整存在病弱問題的林業工程樹種,具體就是結合病蟲害防治工作與純林改造等林業工程建設工作,處理掉那些存在病弱問題的樹種,同時還要注意對造林樹種結構調整的空間進行開辟,靈活地運用生態學方面相關知識與技術,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合理調整。
第二,在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期間,要注意合理地引入和應用一些灌木品種,利用榆葉梅、紅瑞木、小葉女貞等抗火性比較強的灌木植物,借助這種灌木喬木混栽的樹種結構設計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互補作用,確保林業工程快速成型,同時也更有利于改良林業種植土壤條件,確保造林地水土保持的質量,力求借助樹種結構合理調整,有效確保林業種植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
第三,在對造林樹種結構進行調整期間,要注重重點開發經濟林與功能林,期間需要對樹種結構進行統一調整,確保功能林與經濟林等不同種類林區建設的質量,期間還要注意靈活運用嫁接技術、扦插技術與換頭技術等,對吉林省林業工程中存在的純林種植模式進行調整,確保可以將吉林省當地的紅松與落葉松等傳統經濟類樹種與觀賞林木或果園等功能類林木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林業種植需求。
3? ?結語
總之,在新時期林業發展過程中,造林樹種結構調整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為了可以進一步推進吉林省林業生態建設的步伐,要立足于造林樹種結構調整原則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造林樹種結構現況,強化造林樹種結構調整的關鍵要點管理,這樣才能確保更好地提升林業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 1 ] 潘福民.淺談鐵嶺市造林樹種結構調整[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6(1):66-67.
[ 2 ] 馬立國.造林樹種結構調整[J].黑龍江科學,2016(12):48-49.
[ 3 ] 修春華.試論造林樹種的選擇及配置[J].農民致富之友,2019(5):142-143.
(收稿日期: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