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爍
摘 要 隨著現代城市的不斷發展和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次次城市化的浪潮淹沒了一些原有的古村落。本文將以河北省地區古村落景觀和民俗文化的關系作為研究起點,分析當前河北省沙河市漸凹村民俗文化景觀保護和傳承中面臨的困境,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歷史文化景觀的活化傳承策略。
關鍵詞 古村落;歷史文化景觀;傳承策略
古村落的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和社會結構基礎上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和社會意識的載體,是很多年來人類發展的見證[1]。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村落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成為當代值得探索的一個前沿話題。
1研究古村落歷史文化景觀的意義
1.1 增強古村落的保護意識
現今,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而越來越多的古村落的原有風貌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修復方式反而會讓原有的古村風貌蕩然無存。
1.2 修復現有景觀模式中存在的漏洞
文化景觀遺產是一個古村落的精神核心,是其延續千年而不衰的動力。許多村落缺乏對于所處環境的正確認知,盲目羨慕城市,導致村落景觀千篇一律。本文希望通過挖掘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解決古村落的現存問題,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村落景觀的文化與價值。
1.3 提出古村落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與發展對策
通過調研走訪,總結古村落面臨的問題和困境,結合現代景觀的專業視野,對漸凹村傳統文化資源與自然遺產資源進行調查評估、在征求當地居民意見的基礎上,提出古村落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策略。
2漸凹村景觀文脈概況
2.1 漸凹村整體景觀布局
漸凹村位于太行山的腹地,是太行山附近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村莊依山就勢,該地歷史文化建筑數量巨大,且富有當地獨特的特色,是太行附近典型的民居代表[2]。
2.2 物質文化遺產
村莊建成之初呈龍頭狀,廟宇眾多,居民宅舍為圍墻。村莊內現有石板街多條,為村落建成至今遺留較好的傳統街道。村內重要的建筑、構筑物主要有古戲樓、奶奶廟、觀音堂、龍王廟、三步井、楊仙廟等。
2.3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匹繒布(太行土布)、刺繡工藝、剪紙、平調。現漸凹村仍有平調劇團,春節期間仍在表演。
3漸凹村保護與傳承策略
3.1 物質文化遺產整治
(1)瀕危建筑搶救與修繕。對于建筑的保護和規劃主要是針對核心區的質量一般、存在輕微或者一定破損的建筑進行修復,并在修復后還要突出當地獨有的建筑特色;并對當地和原始建筑風格不一致的建筑進行重新整治,使其建筑風格統一。
(2)傳統建筑的建檔。在保護規劃中應對當地傳統特色的歷史建筑建立檔案,客觀真實的記錄當地建筑的年代、破損程度等等,完善檔案記錄,并且要對每處的建議歷史建筑外標明特殊保護標志。
(3)街巷保護與改造。石板路為村落內部主要的道路,對破壞嚴重的道路要修繕恢復,并且加以照明路燈,以改善當地的村落環境。
(4)生態環境整治。整治村落原始生態環境,沿主路設置垃圾箱,對傳統街巷兩側沿街的廁所進行集中整治,并且結合當地建筑特色,對周圍進行合理景觀設計,對村落古樹進行掛牌保護,并登記核心保護區樹齡超過百年的老樹。
3.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對當地的刺繡工藝、織四匹繒布、剪紙、平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采取積極保護措施。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力度,避免商業開發造成破壞,保持文化的真實性[3]。
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記錄:
通過當地走訪調查,搜集并記錄漸凹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詳盡資料,采用文本與影像同時記錄的方式,為漸凹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續保護提供全面的理論支持。
(1)調查走訪民間藝術家及藝術遺留,記錄在冊。
(2)對漸凹剪紙民間藝術家進行采訪,并對各種剪紙樣板及剪紙方式、顏色配比等進行記錄。
(3)對織四匹繒布、刺繡的流程及花色、品種等相關技藝進行記錄。
(4)平調藝術的挖掘整理,整理傳統劇目。恢復漸凹評劇團演出,對傳統經典劇目和名段唱腔進行錄音、錄像搶救工作,并拷貝成多種形式的載體加以永久保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落地保護:
(1)對剪紙、織四匹繒布、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地保護,建立民俗文化展館,完善民間藝術陳列室的運作體系,強化陳列室的藝術展覽、科普教育、文化傳承以及對外宣傳的功能。
(2)結合村落古戲臺的修繕,恢復平調表演場地,將平調表演和村莊旅游開發相結合。
3.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可以借助專題宣傳、新聞出版、廣告、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文化空間及其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和展示,擴大當地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此外,將織匹繒布、刺繡、剪紙等藝術開發成商品,向外傳播。
4結束語
本文以河北省沙河市漸凹村為例,對當今古村落的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歸納,以期改善當地村民生活質量,實現傳統村落長久的動態傳承,悠悠古村也必將在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風貌的同時,也將其優秀的地方文化傳播并不斷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張文靜.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保護[J].中國民族,2011,(4):58-59.
[2] 袁雪峰,戴杰,李靜.河北太行山區古村落民居的特點與價值[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8(6):91-95.
[3] 王軍圍,唐曉嵐.蘇南古村落民俗文化景觀傳承策略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10):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