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彬 宋曉偉 李楠
摘 要 從產業園區自身特點切入,結合某實際產業園區項目,詳細探討了產業園規劃設計的具體內容,提出了產業園區規劃設計與單體控制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 產業園區;規劃設計;網絡法;模塊;單體控制
1產業園區定義
產業園區是指為實現某一項或多項產業發展目標而創建的特殊的區位環境。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是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形式。
2產業園區特性
園區的產業性質以及企業的社會融合度使其成為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綜合體,設計需要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運營良好的產業園區具備以下幾種特性:①完善的產業鏈模式;②完備的功能組成;③優美的辦公環境;④齊全的配套服務設施。
3規劃設計思路
①確立框架:建立明確的公共資源體系,構成合理的基礎結構。②設定區域:功能分區明確,彼此聯系便捷。③適度混合:生產與辦公、輔助空間與工作空間相結合,提高生產效率。④微縮城市:分主次、層級設置開放空間系統,形成城市結構的微觀縮影。⑤社區體驗:以社區和鄰里模式定義各部門和生產單元,增強職員的企業歸屬感。⑥單元模塊:建筑單體采用標準單元模式,自成系統,保證建設的靈活性和經濟性。⑦一次成型:主要核心公共空間一次建設到位,遠期發展在其外圍進行,避免干擾。
4規劃設計方法——網絡法
網絡法是從過程性和復合性兩個方面對規劃空間形態的理解,格網的生成、調整和深化充分反映了各種功能屬性間的關系定位,是道路、建筑組團、功能布局、分區建設等相關子項的復合結果,具有直觀規整的理性特征和靈活便捷的應變方式[1]。
網絡法的設計理念遵循以下原則:
4.1 契合地形
方格網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基地地形的變化做出靈活的調整。
4.2 塑造空間
整個園區所呈現的建筑肌底關系,是通過建筑和院落的圍合、退后等方式形成, 既限定又改變了空間組合,同時結合自然或人工創造的山水環境,形成既整齊又有無窮變化的三位空間肌理 ,同時也能創造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綠化、山水系統。
4.3 靈活劃分
方格網的規劃格局始終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成功地應對著諸多復雜的變化。模數疊加組合的各種進深,適應各種實際的需求。這種勻質無中心的再分模式能將土地價值的差距弱化并有利于城市基礎在設計施工上的標準化。
我們將網絡法設計的理念貫徹至產業園區的整體規劃,利用基本網格系統作為園區空間形態的主要骨架,將各項功能屬性進行分區存儲。 路網設置橫平豎直、間距相近,將場地空間劃分為網格系統,建筑組群在網格中成組團布置。這種布局形式結構簡練,用地均衡,分區清晰,空間通暢性強,在綜合效益層面實現了安全、高效、經濟。
5規劃設計案例
下文以“中國移動某產業園區規劃設計項目”為例,重點分析產業園的規劃設計具體內容。
5.1 工程概況
本項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創新基地海創園內,距市中心約10 公里,靠近繞城高速,緊鄰西溪濕地,區位上有明顯優勢。總建設規模3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26.1萬平方米,地下5.9萬平方米。本項目建設功能包括研發辦公、生產機房、生活配套用房等。
5.2 設計理念
以中國移動“聯系”,“溝通”的品牌內涵為出發點,通過嚴謹的內部交通網把所有功能有效地“無縫”鏈接,井然有序,迅達暢通;各功能組團通過中國移動無限的無形網絡與世界鏈接,四通八達,無以窮盡[2]。
5.3 規劃設計
中國移動杭州產業園分為兩個大型的功能組團。設計的重點在于強調兩大功能組團的共享性與獨立性。嚴謹的網格、線形結構及模塊保證了使用空間最佳的性能,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設計通過有序的單元模塊塑造簡潔整體的項目形象。模塊加減、模塊重組、模塊連接實現各種功能的組合,應對使用要求的改變。
中央景觀既是兩個中心的分隔又是整個用地的核心。采用了模塊方式,建筑單體大多組織在90m×90m的柱網框架內。規整的建筑地塊劃分方式與高效的用地布局充分吻合。用地內部用自由的水系和景觀綠化,打破規整的網格結構,也為辦公人員提供了宜人的園區環境。
功能布局是園區總體規劃的靈魂,是園區良性發展的基礎,因此做好功能布局是重中之重。分析主要功能用房的特點,做好公共空間的布局設計。為基地未來發展考慮,預留遠期30~60畝凈用地,在總體規劃時作為綠地處理。
5.4 單體控制
不同功能對建筑形式靈活性提出不要求,因此設計中引入以功能為導向的分類控制原則。例如,研發建筑功能性較強,對建筑高度、外形尺寸等設計因素做嚴格限定;餐廳建筑功能性較弱,在滿足基本功能限定的前提下可做多種改變以更好地適應景觀、視線等設計因素。
為使項目外觀在統一性與差異性之間達到平衡,建議所有建筑選材統一標準,淺色外墻部分選用鋁制面板白色氟碳噴涂或淺色天然石材覆面,深色外墻部分選用鋁制面板灰色氟碳噴涂或黑灰色天然石材覆面。為提高后續設計的靈活度,形成富有層次的差異化設計,具有裝飾作用的豎向遮陽構件形式及顏色允許調整[3]。
研發建筑是產業園區的基本單元,決定了整體園區的風格,因此在規劃設計階段要對以后的單體設計做具體的控制要求。
體量控制:研發辦公建筑外圍軸網尺寸為90m×90m,樓板及構件可懸挑尺寸不大于3m,內庭院軸網尺寸為54m×54m。
庭院開口方向均應朝向中央景觀區。
出入口設計:功能性主出入口設置于園區車行道路一側,入口區設置緩沖空間,退讓園區道路不小于7m。次要出入口設置于連接車行路與步行路的區段范圍內,無須通過建筑內部到達圍合庭院。其他出入口可根據消防、景觀、功能等因素靈活設置。
街墻控制線:建議除必要的后退紅線及功能性需求外,建筑盡可能沿城市道路布置,形成限定城市區塊的街墻,街墻形象設計風格統一,街墻高度限定為24m。
基底退讓:運用懸挑樓板形成基底退讓的連貫步行休閑空間,懸挑尺寸2.1~3.0m,高度為一層。
建筑連接:建筑之間要求設置既不穿越功能區也不穿越機動車道路的步行路線,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解決:地上通透的連廊連橋架空高度大于4m,不妨礙消防車通行;地下的封閉半封閉通道。
屋頂控制:屋頂層的設計結合出屋面樓梯間、電梯機房、設備用房,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不超過標準層面積的1/4,高度不大于4.5m且不計入建筑總高度之內。該部分與外圍邊緣至少有一個柱距的退后要求,以遮蔽來自街道的視線。
6結束語
產業園區規劃設計要充分理解園區的定位、特點,營造出獨具自身特色的園區空間。借鑒國內外優秀同類項目風貌特征,在建筑布局、尺度控制、道路空間等方面創造出多元化的、豐富的、宜人尺度的空間。要在規劃和建筑設計中始終貫徹生態設計的理念,為建設出一個節能、低碳和綠色的園區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韓剛.智能電子產業園建筑設計的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8,(24):59.
[2] 嚴立峰.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及規劃方法的討論[J].中國產業園區,2009,(05):165.
[3] 楊英.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布局評析[J].中國發展,2011,(0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