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彪 朱健 陳世軍
摘 要 近年來,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發展迅猛,使得深基坑支護項目也越來越多。因深基坑支護項目施工內容較多,施工難度也較大,為提升工程施工質量,務必要充分發揮監理人員的工作職能。因此文章結合實例,就監理在深基坑支護工程的過程控制予以闡述。
關鍵詞 監理;深基坑支護;過程控制
深基坑支護是一項具有較高復雜性且系統的工程,同時也是保障主體結構地下穩定性、施工安全性、不對周圍環境造成危害的主要條件,考慮到其施工具有較大影響性和危險性,與此同時有著較高的技術水平要求,特別是針對房屋建筑以及高層建筑來說,在施工的過程中都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難度。為了能夠保障該工程的順利落實,提高工程實施質量,針對性的實施工程監理非常有必要。
1工程概況
某建筑工程總建筑面積約為36425㎡,其中地下建筑面積10689㎡,地上建筑面積23655㎡;該樓高層主樓為地上13層(局部15層),裙樓為地上三層,地下為兩層地下室,建筑高度56.9m。本項目基坑開挖深度為-10.85m,屬深基坑工程,施工現場狹小[1]。
2深基坑工程監理要點
2.1 施工組織監理
在實施深基坑支護工程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施工組織的綜合設計,確保施工能夠為順利的實施。考慮到本項目的基坑深度較深,有著較高的復雜性,周邊環境也相對較為復雜,為此,為了能夠更好地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明確各個崗位的具體職責,并做好相應的機械設備和施工材料的準備,同時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整體管理。另因深基坑屬于地下作業項目,有著諸多不確定因素,為此,在實施土石方挖掘的過程中,均需要加強數據的監測指導,以便更好地保證施工質量。
2.2 土方開挖監理要點
①在對基坑進行開挖的過程中,主要采取分層、分區、分段處理,按照“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處理原則。本項目結合實際情況,將其分為了8個區,各層土方開挖的深度將其設置為土釘(錨索)標高面下300~500mm之間。②應對針對坡面、坡頂以及坡底做出相應的排水處理。本項目分別在坡面設置一個泄水孔,在坡底以及坡頂部位設置相應的排水溝。③坡頂地面嚴禁出現超堆荷載的情況。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確定好運輸以及機械車輛的線路,為了保證線路發揮作用,故在項目施工中,要求距離破頂地面2m以內不得的堆放材料,外堆載則必須控制在20kPa以內。④在完成土方開挖處理之后,必須立即封閉基坑邊坡和坡頂,以免出現暴露和水浸問題。當地下水位降低到了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mm以下后,即可實施相應的地下工程。水位降低到了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mm以下后,即可實施相應的地下工程。
2.3 井點、管井降水監理要點
①監理必須對挖土以及降水的時間進行非常嚴格的控制。②井點降水必須在地下室底板完成施工之后,再進行撤除處理,基坑中部管井必須繼續實施降水處理。當地下車底的頂層覆土完成之后,即可進行管井的封井處理。③督促施工單位落實好相應的井點、管井的降水維護和監測工作。對降水全過程的實施效果進行密切關注,并及時掌握其降水效果,同時注意了解其對周圍管線、建筑物以及管道帶來的影響。④對井點管、管井的長度進行嚴格的控制,注意埋設的深度、位置與設計是否相符合。認真檢查平面定位和數量是否與施工組織的設計相同。
2.4 土釘墻支護監理要點
①在進行土釘墻以及基坑進行開挖處理時,均必須根據設計的相關要求,采取從上到下的分層分段處理。當機械進行開挖處理的過程中,應當輔助人工修坡面,保障坡面能夠保持平整適宜,范圍以±20mm最為最佳,在行砂漿噴射之前,首先需要對坡面的虛土進行清除處理。②當土釘墻上層土釘注射漿體與噴砂砼面層滿足了設計強度70%的要求之后,即可對其實施下層土方以及下層土釘的開挖施工。③在進行施工操作期間,應當核對土釘或者錨桿的具體位置,明確鉆孔的具體深度、直徑以及角度,同時注意加強對關鍵項目的檢查,具體包括土插入長度或者錨桿長度,注漿壓力、配比以及注漿量,噴錨墻面的強度以及厚度、土釘應力或者錨桿等。④對施工在土釘墻的施工具體過程以及完成效果進行督促監測。重點需要注意加強坡面或者坡頂沉降、位移以及周圍環境變化的觀測。若發現存在異常情況,需要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2]。
2.5 基坑變形監測
根據信息反饋原則以及動態設計的操作原則嚴格施工,在基坑支護監理中,應當重視起變形監測。重點需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監測:設置監測點、提高監測頻率、監測方法以及預警值控制等,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變形監測:在進行變形監測的過程中,主要針對沉降和水平位移實施監測。與此同時,在基坑周圍相鄰的建筑物以及管線分別設置相應的沉降監測點,各個監測點之間需要間隔20~30m的距離,并且在條件較為復雜的部位以及變形相對較大的部位進行監測點的設置。在對基坑進行開挖處理之前,需要通過監測點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整理,以免監測點穩定性受到影響。本項目結合這個操作原則,共設置了11個管線和道路監測點,以及11個基坑監測點。②在進行監測的過程中,必須根據相關要求由施工監測和第三方進行監測。③監測頻率:在進行基坑支護處理期間,鄰近的兩次觀測時間之間的間隔時間需要達到2d及以上;當支護施工完成之后的1個月之后,觀測間隔時間盡量保持在10d以內;在完成支護施工2個月后,此時變形逐漸趨于穩定,這就能夠適當的延長間隔的時間,直至回填完成。通過進行按時進行監測,及時反饋監測結果,動態掌握基坑的變形情況,確保基坑在發生異常變化或者達到預警值之后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糾正處理。④各個監測點除了對相關表格數據進行采集之外,還可通過過程曲線的方式來呈現其表達形式,以便能夠更好地掌握其變形情況。⑤加強對項目周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監測,尤其是針對出露地段,需要重點巡查。
總之,深基坑工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在實施期間,需要結構技術人員和巖土工程技術人員的高度配合。在進行施工處理之前,土方開挖方案以及支護體系設計是其非常重要的環節,而在急性施工操作中則必須重視起地面變形、基坑穩定性以及地下水控制通過加強監測,力求能夠更好地保障深基坑工程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賀少飛.深基坑支護施工中監理工作控制要點[J].綠色環保建材,2019,(01):169,172.
[2] 韓瑞青.關于深基坑支護工程監理控制存在的問題和要點探析[J].四川水泥,2018,(1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