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琦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經濟建設是新農村建設最為重要的引擎,在農村各項發展事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所以加強農村經濟建設十分必要。當前新農村經濟建設還存在一定的管理機制瓶頸,應對農村經濟管理機制進行一些突破和創新,從而使其更加適應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需求,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農村經濟建設;管理機制;創新策略
一、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農業發展關乎我國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和諧,必須把農業、農業經濟放在核心位置。就農業經濟管理而言,它是以國家制定的經方針政策、市場環境等為中心的管理活動。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全面分析當地的市場經濟條件、市場環境,以國家制定的政策方針為基點,使農業經濟發展目標明確化,優化信息化再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再生產過程的各要素,確保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逐漸走上“規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生產化
隨著科技持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不同行業、領域中,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來說,也需要滿足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靈活應用信息化技術,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使農業生產處于高效運轉中,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促進新農村建設。自出臺農業合作政策以來,農業經濟合作不斷發展,農業化機制不斷完善。在一些大企業的作用下,逐漸實現了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2.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思維的轉變
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已成為核心內容,要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在新時代下,社會市場競爭日漸激烈,想要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注重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質量。在此過程中,必須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思維與方法,優化農業增長方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二、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
盡管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信息化建設資金的投入,但由于一直以來國家和地方偏重于城鎮信息化建設,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非常有限,使得農村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網絡覆蓋率、用戶帶寬、終端有效使用率還比較低,計算機應用水平相對落后。
2.各涉農部門對自有專業信息資源實行部門管理,部門之間信息交換不暢、缺乏共享
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受到多個部門的廣泛重視,多頭并進、多措并舉,為信息化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條塊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統籌和協調。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與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組織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級政府的重視力度、統一規劃與有效管理是農村信息化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農村信息化工作是一個涉及多部門行動的綜合工作,為了保證農村信息化工作持續穩定進行,制定合適的方針政策、組建專業的信息化領導隊伍十分必要。
3.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投入分散,缺乏對農村信息的有效組織和管理,信息供給與需求對接困難
農業生產具有高風險性,產前、產中、產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當前網絡以及廣播電視所提供的信息未能與本地實際情況進行嫁接和整合,體現不出農業的地域性;虛假信息四處傳播,甚至由此產生了傷農、坑農事件,網絡信息的可靠性、權威性受到質疑;信息更新不及時,傳播缺乏實效性,與農事結合不緊;信息內容空泛單調,難以指導實際生產,這些都是信息缺乏有效組織和管理的體現。
4.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大部分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農村信息化人才匱乏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相關實體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實質、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足或存在誤區,因此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從而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還有的政府管理人員對信息化建設的內容認識不深入,把信息化建設單純理解為計算機的操作,往往認為計算機軟硬件的配備就意味著信息化建設的完成,沒有意識到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些不完整、不全面的認識導致農村信息化建設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1.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農業經濟逐漸走上轉型的道路,而農業經濟管理逐漸融入到農村農業經濟活動的不同環境中。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也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要優化已有的經濟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要遵循新時期市場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
2.優化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的科技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下,要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方法與管理方針。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向,優化傳統農業經濟結構,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傳統農產品包裝,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促進農產品銷售,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構建產業鏈。在此基礎上,要運用各種科學技術,不斷增加農業產量,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提高農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在社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
3.注重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必須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地訓練,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夠緊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有效解決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相關工作人員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具備必要的政治素質,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要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此,強化他們的現代農業經濟管理意識,具備較高的綜合知識能力素質,確保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健全已有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有效處理好他們之間的矛盾,能夠兼顧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務與經濟職能,加強農業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順利流轉。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還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進行村級資產清查,相關部門要做好農村離任干部的資管審計工作,加強各地區農業經濟管理,使各地區的農業經濟都能邁入嶄新的階段。
4.注重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與產業化發展
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必須注重它的信息化與產業化發展。政府部門要把農業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重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引進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優化隊伍結構,引進各種先進的農業設備。在產業化、信息化發展的道路上,要實施人才戰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項目、招商引資等方法,把各種高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優化農業結構,注重科技創新,為農業經濟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擴大各地區農業發展規模,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結語
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正面臨著空前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只要堅持農民在農村新型加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并始終注意處理好農民主體作用與政府主導作用的關系,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民主體地位現實構建與農村信息化建設進程的良性互動,就可以實現新農村新型化的跨越式發展和農村信息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肯四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23:143.
[2]劉慶發.從新農村建設環境分析農業經濟管理[J].東方企業文化,2015,19:78.
[3]劉喜江.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