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拾穗二集》[1],一頁一頁,細細咀嚼;猶如拾穗的少年,一穗一穗地俯身拾起,我穩穩地觸摸到其中的沉重。
迢遞起北楚,蒼茫漢水間,2005年,李秀樺、張玉濤和邵愛民,秉持“回到田野,守望故鄉”的人文情懷,成立了“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十年間,他們躑躅在僻壤野徑、老宅陋巷、山鄉壟畝,辛勤“扒拾”著北楚歷史文化遺珠。這些遺珠有些快要淹沒于現代化的塵埃中,有些則是被歲月風化漫漶,面目全非。他們對這些遺珠進行篩選、歸檔,梳理、考辨,經過他們的打磨與整理,這些遺珠散發出芬芳: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各級報刊上發表了20多萬字的民間文化研究探討文章和數百幅圖片,更重要的是襄陽的一些物質和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在他們的影響得以保護,有的已經在修復,有得到傳承,有的正在開發利用之中,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正在不斷地得到體現。2006年11月,經過拾穗者們長達兩年的努力,氣勢宏偉而奇特的南漳古山寨被搬上《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瀕臨滅絕的陳氏家族古法造紙的工藝被他們全部記錄下來,凝練為《漳源紙事》DV,在國際上獲獎。他們還記錄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通過文字、圖片和展覽來展示傳統美術的魅力和價值,助推木版年畫成為襄陽的文化符號,躋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他們以文化為媒,用行動推介著襄陽。這種文化自覺,不斷感染和影響著襄陽人,團隊成員也從最初的3人增至16人。他們用微弱的力量放大了自覺自愿的民間文化活動的價值,以笨拙但很執著的行動彰顯了一種常人視若不見的物態遺存的文化價值。
“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的文化價值已然顯現,他們俯身拾穗的身影推動了襄陽文化在當代的傳播。他們來自民間,自稱草根、業余、渺小。但捧讀《拾穗集》、《拾穗二集》,我至為震撼,這些看似碎片、拙樸的一件件成果,全部來自一手的采訪、記錄和測量等田野調查,綜合運用了攝影、攝像和繪圖等多重記錄方式;《拾穗二集》更是注重考據和文獻學方法論,可以說這兩集所展示的研究方法是綜合性的,研究內容是非常全面的,涉及襄陽市傳統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撰述體例靈動不拘,有隨筆,有專訪,更有嚴謹的探究。這些成果結集出版,成為襄陽文脈傳承的當代展示;作者群:拾穗者已然構成當代襄陽文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其十年堅守碩果累累,真知灼見發蒙“襄陽學”。
一、我們要在學術上下更大的功夫
轉變與成長,這是拾穗者對《拾穗二集》的客觀描述。我覺得,拾穗者這一群學人堅持了已有的良好學風,就是田野考察與理論研究結合,切實推動襄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他們行走于漢江沿岸,記錄、整理被人遺忘的史料;到古鎮與傳統村落古遺址探訪,推介山寨遺跡;揀拾古城原初記憶,保護傳承古法造紙;關注年畫藝人,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對漢水文化進行全方位記錄和發掘整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拾穗者的襄陽的漢水文化研究已呈現出視野廣、專業強、領域精的特色。第一,拾穗者“拾”了一些被遺落的襄陽文化之“穗”。比如程文炳與隆中的關系、峴山摩崖石刻、《襄樊銘》,還有撫州會館“峙若擬峴”的含義等等,拾穗者李俊勇先生第一次以翔實的史料予以解讀。拾穗者方莉執著于峴山文化研究,五年的心血形成了對峴山文化的系統梳理與解讀。第二,他們開展團隊協作。拾穗者與政府部門,與科研院所有效合作,以學術的態度,專業的精神務真求實,在田野調查與文史研究中尋找最佳契合點。拾穗者工作群全方位、多層面地挖掘整理古老而深邃的漢水文化寶藏,為本流域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為漢水文化其他領域的研究提供思想方法與技術支撐。
二、如果不做些什么?
“拾穗者”團隊成立致力于民間文化保護,“我們之所以起拾穗者這個名字,就是告訴自己要拾撿歷史文化的麥穗?!卑l起人之一邵愛民這樣說。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老街古巷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消失。李秀樺覺得一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就此消失很可惜,便在網上發帖,召喚志同道合者一起進行文化記錄和保護的工作。一次游玩時,李秀樺被南漳古山寨所震撼,回家后撰寫了關于南漳古山寨的文章,投稿給《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編輯對此重大發現十分重視,破例接受自由來稿,做了專題報道。隨后,李秀樺先后5次到南漳的山寨拍攝圖片和收集資料,將南漳古山寨推送到市民游客的視野中,推動了古山寨的旅游開發。又一次,李秀樺到南漳薛坪鎮陳家老屋采風,被當地古法造紙術吸引住了。隨后他采寫了腳本,與其他成員一起用攝像機將陳氏家族古法造紙的工藝記錄下來。錄像播出后,獲得了文保專家的高度評價,并榮獲第29屆東京錄影節優秀作品獎。陳家老屋從此名聲大震,成為驢友自由行的熱點目的地,推動了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傳播。
為記錄原生態歷史街區,延續城市文脈,留下城市記憶,鄧糧牽頭實施《樊城歷史街區文獻檔案》項目。拾穗者在記錄樊城歷史街區中,幾乎每家每戶的采訪、交流,收集舊物件。在漳紙工坊的項目中,他們在當地吃飯與游人一樣交費,將垃圾從漳河源帶走……他們的行動感召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讓人們重視文化遺產,并且認同這種文化價值。
昨天的草根是明天最好的種糧,我們要悉心地一一收藏。不僅要撿拾更多麥穗,也要把這些麥穗變成種子,重新播撒在田地里,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留存方式。如果不做些什么?高爾基說過,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2]。拾穗者李秀樺說,十年之后,這些工藝將面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同質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通病。和很多城市一樣,曾幾何時,襄陽的個性正在悄然消失,古城的“辨識度”也在不斷下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歷史根脈的核心任務就是恢復和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并讓這種記憶在子孫后代的精神世界延續不絕,就這樣,拾穗者撿拾的是散落在荊襄大地厚重的歷史遺存和被歲月烽煙掩埋的文化遺珠。《拾穗二集》從事的就是這樣一項惠及子孫后代的偉業。
三、還能做什么?
從《拾穗集》[3]《拾穗二集》關注的現有話題及拾穗者訪談中我們發現,拾穗者還有更大的心愿和研究目標。
第一,襄陽方言整理與活態傳承?!断逡魺o改》作者熊萬里認為,襄陽方言相對于普通話而言,更加輕松詼諧,其中有些俏皮話讓人聽了不禁一笑。在我眼中看來,襄陽方言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產物,既有秦腔和豫音,又有西南官話的特色[4]。這反映出襄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一些語匯上,詼諧幽默,語音輕快,又體現出這座城市人們休閑的生活方式與娛樂的態度。而拾穗者更多目光卻投向了襄陽方言的方言島發掘與宣傳中。1960至 1970年代,襄陽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布局區域,像江華機械廠、航宇、衛東機械廠、609所、610所等等工廠都是三線建設時期的產物。三線建設大量移民導致襄陽主城區及下屬縣市遷入大量使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人口,今日市區(如春園西路)仍然存在吳語與東北官話的方言島,同時也造成了北部城區,以及原三線建設單位附近地區大部分居民普通話語音十分標準但不能使用本地方言進行交流的情況。比如“買賣”一詞就是三線遷移人員同當地居民融合出生的名詞。書面語中,買賣表示生意或商店。把玩具稱為買賣兒,大概玩具是在商店里買與賣的,襄陽人將玩具稱為買賣兒,令外地人覺得新奇而又不乏幽默。這些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方言,就不是簡單的同一語言在不同區域的變體所能解釋的,它們是襄陽的寶貴財富,折射出襄陽豐富的文化信息。整理方言,除語言學的意義之外,還涉及文學、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地理學、物候學等學科。拾穗者面臨的學術難題非常艱巨。
第二,拾穗者將把民間契約文書作為重點檔案進行征集搶救,顯示了拾穗者參與社會治理的學術勇氣。襄陽民間散落著大量契約文書遺產民間契約文書,其內容涉及清代以及民國以來,漢水流域地區的鄉民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再現了當地鄉民的地權觀、財富觀、利益觀、市場觀、族群觀、婚姻觀、風水觀、宗教觀等,史料價值巨大,可供當前社會治理作借鑒之用。他們利用節假日奔走于三千里漢江,大量收錄漢水沿岸的風俗文化類民間文獻、人文地理類文獻遺存,以及記錄各地風土民情、村莊部落的方志材料,還有像漢水航運、萬里茶道襄陽節點的歷史文物等資料照片和文字,為記錄和研究漢水文化的契約及瑣碎的歷史細節作不懈努力,力圖從細節中讀懂襄陽的漢水文化內涵,進而將細節拼成完整的襄陽漢水文化圖譜,最終建立“襄陽學”雛形。
第三,項目的完善與推廣。2012年夏,樊城老街區面臨拆遷改造,拾穗者團隊決定成立項目組對老樊城進行記錄,“口述老樊城”是記錄工作的重要子項目?,F在項目的成果結集為《口述老樊城》一書,馬上就要出版了,這是襄陽第一本綜合性的口述史著作,他們將關注點從文物古建轉向人,轉向襄陽文脈的草根傳承者,是一次“讓史學服務公眾,讓公眾走入歷史”的系統嘗試,影響值得期許。文化峴山項目對峴山這座久被忽視的文化名山的歷史掌故、名人遺蹤作了系統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漳紙工坊項目直接介入手工非遺的活化傳承,提出了具有廣泛推廣意義的文保和鄉村旅游發展理念。拾穗者本來主要是單純做文物保護和非遺記錄的,近年他們經過實踐探索,不斷在開辟新的領域,為民間文保事業的開展積累了可貴的經驗。還有像麻城河古村落項目,從民俗文化切入,結合社會各界力量直接參與鄉村建設。經過他們的打磨,襄陽的麻城河村、昌集村,肖堰鎮觀音巖村三個村莊被列入第五批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相信拾穗者的文保之路會越走越寬,預祝他們將來取得更多的成果。
第四,拾穗者不避問題。拾穗者發起人之一鄧糧認為最缺時間,因為團隊成員都有家庭,有自己的事業,所以他們一般只能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時間。其次是需要一個場地,比如籌備襄陽城市記憶館,展示他們收集的陶罐、土地證、地界碑、門牌號等老物件的實物標本、存放團隊資料、開展公民文保教育,方便對外展示、接待以及成員之間交流、探討。談及未來,拾穗者已達成共識:以相互認同的理念作紐帶,有八年來的默契作支撐,我們不會輕易放棄。未來的探究,他們不會想太多艱難和問題,只會一步一步走下去。
我很贊同一則公益廣告里對文化遺產的創意表達:“有歷史才有現在,有遺產才知興衰”。應該說,新時代的襄陽,無論政府部門還是民間人士及各類團體,都越來越認識到文化遺產對于城市的價值。這幾年,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也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我們的“文化意識”在不斷增強。
四、發蒙“襄陽學”
拾穗具有強烈的文化象征意味。拾穗是人類古老的文化行為:西周采詩官振籜覓詩是拾穗,漢樂府民歌匯于宮廷是拾穗,古詩十九首的自發編訂是拾穗,《水經注》單人探勘與匯校是拾穗,徐霞客以超拔意志智慧結晶成《徐霞客游記》是拾穗,民國時期的“歌謠運動”也是拾穗,西周人,漢人,魏晉人、明清人,民國人,都這樣在田野上走過,尋覓過,希望過,沉思過,當然也迷茫過。就這樣,一代一代地走過去,走到今天,走到拾穗者這一代。人類離不開田野,今后的人們還要在田野上走下去,一直走到永恒……
記住襄陽古代的驕傲,更要創造襄陽當代的輝煌。創造是多層面的,《拾穗集》撿拾的,往往是一些不太為人們注意的文化碎片,或者是為利欲遮蔽的歷史殘骸。面對當代學術體制中的所謂主流、重大、中心、全球化等宏大概念,《拾穗集》集中展示的守望鄉野,回歸大地的民間學術理念,正逐步實踐著當代襄陽文化的創新:既接續襄陽歷史與文化而照著講,又在回眸歷史中承接大地之靈氣,創造性講述當代襄陽的夢想與擔當。
某種意義上,《拾穗集》向公眾展示的課題成果,正預示這一個新的文化傳承時代的到來,或者說,他讓人們有機會更清晰地認知和評判這個已經到來的時代。
參考文獻
[1]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拾穗二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2]高爾基.高爾基文集第11卷.母親/奧古洛夫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1:174
[3]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拾穗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熊萬里.襄音無改[M].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1
作者簡介:
高志明,男,1972年生,博士,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傳統文化及社會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湖北傳統村落調查(2014ZD007),湖北文理學院雙百計劃項目:郭營村新農村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