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霞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006-01
心理發育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內容,對于兒童的健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兒童心理發育的日漸成熟,兒童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逐漸增強,從而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兒童的個人價值,進一步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為了實現此目標,我們必須要掌握兒童心理發育的主要內容,以便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手段,從而滿足兒童心理健康發育的根本需要。那么,兒童心理發育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們將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1.反映活動從被動性向主動性發展
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家長和教師對兒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會要求兒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動手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由于兒童的行為能力十分有限,導致他們還無法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動,隨著活動次數的增多,兒童的經驗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的心理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不斷增強,對于實踐活動和學習活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為了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廣大家長和教師應該抓住兒童心理發育的機遇,為兒童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和空間,爭取在強化兒童實踐經驗的同時,也能滿足兒童心理發育的需要,從而促進兒童自主性的發展。
2.認知機能從表面性向實質性發展
對于年齡尚小的兒童來說,他們對于新事物的認知主要來自于感性認識,他們無法對事物進行抽象定義,只能對其進行功能性定義,比如筷子是用來吃飯的,椅子是用來坐的等等。通常來講,兒童的認知機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和支配,他們很容易在新鮮事物的吸引下而改變自身的心理活動,導致其心理發育的獨立性和系統性均有待加強。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這種心理特點逐漸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不同階段的幼兒表現出的認知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比如小班幼兒的心理過程明顯具有隨意性和被動性,導致他們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無法認清事物的本質;而從中班開始,特別是到了大班的時候,幼兒的心理過程逐漸趨于穩定性和主動性,他們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本質,從而推動了他們心理發育的進一步發展。
3.自身態度從不穩定向穩定性發展
在兒童心理發育的過程中,他們的心理發展方向主要取決于自身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對于年齡尚小的幼兒來說,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并不穩定,其態度主要受自身情緒和喜好的影響,比如他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往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對于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置之不理。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開展,兒童接觸的事物明顯增多,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也隨之增加,促使他們能夠對新鮮事物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為了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育,廣大家長和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爭取在豐富兒童學習體驗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從而為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心理行為從盲目性向個性化發展
在接受學前教育之前,幼兒的心理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們通常只能按照成人的“指示”行事,并沒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在接受學前教育之后,兒童的獨立行為意識逐漸發展起來,他們能夠做出一些具有目的性的行為活動,比如為了得到心儀的玩具為家長做家務,為了獲得玩耍的時間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等等。這種最初的個性傾向對于兒童心理發育的整個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也是兒童心理發展方向的“指明燈”。這就要求廣大家長和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注重對兒童良好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的培養,促使兒童能夠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從而更好的滿足兒童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
心理發育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兒童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廣大家長和教師必須要掌握兒童心理發育的主要內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爭取在促進幼兒成長發育的同時,也能幫助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