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義平
摘 要:鍋爐是現代工業生產中是一項承載壓力的重要設備,其質量對其運行的安全性產生直接影響。由于鍋爐事故造成的影響及危害極大,涉及生產安全和公共安全,一旦發生事故將造成重大生命和財產損失、影響社會穩定。因此,為了降低鍋爐檢驗中的風險,提高鍋爐的安全穩定運行,應當對檢驗中出現各項危險點進行分析,依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達到預防和降低風險的目的。
關鍵詞:鍋爐;檢驗;風險點;研究
鍋爐是應用于生產和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設備,其安全性主要通過設計制造、監督管理、法定檢驗和使用管理的符合性來確保設備的安全。鍋爐作為承壓設備以及其特殊的介質和使用環境,檢驗人員在檢驗過程中、以及檢驗人員自身業務能力、檢驗儀器先進性和可靠性等原因會存在各種類型的風險。因此研究鍋爐檢驗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出預防和研究對策對提高鍋爐檢驗質量、降低檢驗人員的風險、確保鍋爐安全穩定運行具有積極的意義。
1 鍋爐檢驗分類
鍋爐檢驗分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
監督檢驗,是指鍋爐安裝過程中,在安裝單位自檢合格的基礎上,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核準的檢驗檢測機構對安裝過程進行的強制性、驗證性的法定檢驗。
鍋爐定期檢驗是指鍋爐在使用期間,依據檢驗規則進行的法定檢驗,檢驗工作包括外部檢驗、內部檢驗和水壓試驗三種:
①外部檢驗是指鍋爐在運行狀態下對鍋爐安全進行的檢驗;
②內部檢驗是指鍋爐在停爐狀態下對鍋爐安全狀況進行的檢驗;
③水壓試驗是指鍋爐以水為介質,以規定的試驗壓力對鍋爐受壓部件強度和嚴密性進行的檢驗。
2 鍋爐檢驗的依據
鍋爐監督檢驗工作的依據是《蒸汽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熱水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有機熱載體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工業鍋爐安裝施工及驗收規范》、《電力建設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鍋爐機組篇)》、《機械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鍋爐監督檢驗規則》、《鍋爐定期檢驗規則》以及其他相關安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3 鍋爐檢驗風險點分析
3.1 檢驗過程中的風險
鍋爐檢驗內容包括爐膛、鍋筒、水冷壁管、集箱、省煤器、過熱器、煙道、空氣預器、鍋爐范圍內管道及其閥門、保溫、排污及水壓試驗,檢驗過程涉及登高作業有墜落的風險、入罐密閉空間作業窒息及用電安全的風險、爐膛及煙道中有毒物質及有害氣體的風險、保溫檢查中的有毒粉塵的風險、外部檢驗時的排污檢查高溫介質燙傷的風險、水壓試驗檢查泄漏及爆炸傷人的風險、無損檢測時輻射、分析試劑等傷害人的風險等。
3.2 檢驗技術方面存在的風險
鍋爐從設計、制造到檢驗是一個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種、涉及的專業包括材料、焊接、無損檢測、承壓設備損傷模式的識別、工業介質特性等專業知識、以及鍋爐檢驗法規規范包括《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鍋爐監督檢驗規則》、《鍋爐定期檢驗規則》、《鍋使用管理規則》、《鍋爐監督檢驗規則》。由于檢驗工作涉及的知識點多面廣,同時還要在檢驗工作中對不同設備的使用環境、使用工況、不同介質對設備的腐蝕與損傷等有一定了解和一定的經驗,才能對設備檢驗擬定出合適的檢工藝和檢驗方法。因此如果檢驗人員的經驗欠缺、業務能力不足、對法規標準的撐握和理解不夠深,在檢驗工作中就可能存在檢驗方法或方案不當、檢不到位、或欠檢的風險,而檢驗人員也將承擔風險產生的后果。
3.3 檢測設備和檢測工藝存在的風險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先進的檢測設備、檢測技術和方法不斷出現,而一些單位在這方面的培訓沒有跟進,不能對檢驗設備做出更加準確和可靠的檢驗;對檢驗設備維護管理不到位,學習培訓不到位,也使得檢驗人員在檢測時可能存在數據不準確、出現檢驗結論偏離實際或錯誤的風險,檢驗人員將同樣承擔檢驗風險的后果。
4 風險預防與對策研究
①檢驗前對檢驗現場及壞境以及設備情況作詳細了解,爭對在檢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制定安全措施,確保檢驗過程安全有序有進行;
②加強業務能力的提升,熟悉和撐握相關的技術規范,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檢驗工作中,把在檢驗中積累的經驗進行不斷的總結和提煉。主動學習和接受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降低檢驗技術不當或欠檢驗可能存在的風險。
5 結束語
鍋爐檢驗是一項集知識、技術、經驗于一體的工作,是一項風險較高、工作難度較大的工作,也是項關系到用戶、企業以及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工作。因此對鍋爐檢驗風險分析與研究同時也是對檢驗安全分析的研究和檢驗技術的研究,進而提高設備檢驗檢測技術的水平,達到降低檢驗風險和設備安全穩定運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歡歡.無損檢測技術在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技術中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21):66-67.
[2]徐子棟.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現狀與優化方案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9(16):39.
[3]王敬東.無損檢測技術在鍋爐壓力容器檢驗技術中的應用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9(16):174-175.
[4]姜雪峰.鍋爐壓力容器檢驗中的裂紋產生原因探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4(0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