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洋
摘 要:濟陽凹陷盆地周緣小洼陷油氣富集程度相對較低,具有探井密度小、儲量發現少的特點。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油氣資源潛力。在主體凹陷進入高勘探程度階段的形勢下,盆地周緣小洼陷逐漸成為重點勘探地區。研究發現青南洼陷沙四段烴源巖厚度較大,有機質豐度較高,埋藏深度較大,達到生排烴門限,具備自身生烴條件,屬于自源型洼陷;富林洼陷沙三段、沙四段暗色泥巖發育,分布穩定,厚度較大,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較高,類型較好,大部分地區達到了生排烴門限,具備自身供烴條件,油氣以近距離、垂向運移或自生自儲為典型特征,同時毗鄰生烴潛力較大的孤南洼陷,存在運移成藏的輸導體系,屬于自源型為主、它源為輔的盆緣洼陷。“近源成藏、源層內側向運聚”模式在富林洼陷和青南洼陷都有發現,“源外成藏、斷砂輸導”模式在富林洼陷特別明顯。
關鍵詞:盆緣小洼陷;自源型;近源成藏;源外成藏
陸相斷陷盆地演化過程中,局部塊體由于未發生長期繼承性沉降,與凹陷主體逐步分異而邊緣化,在主力富油凹陷周緣往往發育一些小型洼陷,多表現為沉降幅度較小或剝蝕量較大。同主力生烴洼陷區相比,盆地周緣小洼陷油氣富集程度相對較貧,具有探井密度小、儲量發現少的特點。但是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油氣資源潛力,據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濟陽探區10個富油凹陷周緣小洼陷具有近5億t左右的油氣資源潛力。在主體凹陷已進入高勘探程度階段形勢下,盆地周緣小洼陷逐漸成為重點勘探地區。
結合已探明儲量來源構成分析,對濟陽富油凹陷周緣小洼陷的供烴條件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青南洼陷沙四段烴源巖厚度較大,有機質豐度較高,埋藏深度較大,達到生排烴門限,具備自身生烴條件,屬于自源型洼陷;富林洼陷沙三段、沙四段暗色泥巖發育,分布穩定,厚度較大,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較高,類型較好,大部分地區達到了生排烴門限,具備自身供烴條件,油氣以近距離、垂向運移或自生自儲為典型特征,同時毗鄰生烴潛力較大的孤南洼陷,存在運移成藏的輸導體系,屬于自源型為主、它源為輔的盆緣洼陷。
1 自源小洼陷油氣運聚特征
以青南洼陷為例,從油氣類型的平面分布特征來看:目前青南洼陷與邊緣油田所找到的原油類型主要源自沙四段的低熟油和成熟油,在洼陷邊緣斷裂構造發育地區為與沙四上亞段烴源巖特征一致的低熟油,在洼陷內部穩定地區只有單一的與沙四上亞段烴源巖特征一致的成熟油。
表征運移的地化指標的變化規律表明:在洼陷內斷裂不發育地區,烴源巖生成的油氣在烴源巖層間的砂層中運移。但這種運移由于上覆蓋層比較穩定,使洼陷內大面積的烴源巖處于穩壓狀態,油氣穿過烴源巖層向上運移困難較大。在洼陷邊緣構造斷裂發育切穿烴源巖層,使洼陷內烴源巖層內原始壓力打破平衡,形成沿斷裂帶不整合面的壓力釋放區,油氣沿壓力降低方向由烴源巖層運移至構造斷塊中形成油氣藏。
2 自源小洼陷油氣運聚模式
2.1 “近源成藏、源層內側向運聚”模式
源層側向運聚模式在富林洼陷和青南洼陷都有發現。沿著烴源巖自身進行側向運移,在烴源巖內層發育油藏,運移的距離跟自身成藏動力和資源量有關。生烴中心屬于弱超壓體系,離開一點就屬于常壓體系。以青南洼陷為例,從整個東營凹陷的壓力系數等值線圖上的分布來看,青南洼陷主要位于壓力過渡區和常壓區,僅西北部牛莊洼陷一帶為超壓區。由成藏動力學研究結果來看,不同的壓力環境油氣成藏動力存在差異。超壓區以超壓為主要驅動力,由洼陷中心向周邊運移;過渡壓力和常壓區以浮力為主要驅動力,主要沿斷裂帶和構造脊部運移。在青南洼陷由于存在一定的弱超壓,可以形成弱超壓巖性油藏。
2.2 “源外成藏、斷砂輸導”模式
這種油氣運聚模式在富林洼陷也特別明顯。地化證實沙三中的油氣也都來自富林洼陷自身。斷層在油氣運移過程中可以起到輸導作用,又可以對圈閉起到封堵作用。本區斷層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洼陷的邊界斷層,另一類是內部次級斷層。富林洼陷沙三中上主要發育遠源的三角洲沉積,沙三中沉積時期為沾化凹陷斷陷湖盆發展的鼎盛時期,沙三中亞段沉積初期湖盆擴展到最大。該時期沉積物充填作用增強,洼陷發育強烈進積的三角洲、扇三角洲體系。從沙三中段砂巖礫巖含礫砂巖分布來看,東部和北部厚度較大,西南部發育程度差,砂體不發育,東部沉積范圍大,是最主要的砂體分布區。東部沉積物以含礫砂巖和礫巖為主,粒度較粗;北部以砂巖沉積為主,粒度相對較細,顯示了不同方向、不同沉積坡度的沉積物的差別。
3 結束語
總之沙三中、上三角洲砂體十分發育,不僅有利于側向運移,也有利于垂向運移。總體來看,從富林洼陷中次洼,油氣通過斷裂運移上來后,在沙三中三角洲砂體內部進行側向的運移。縱向運移取決于構造運動斷層的活動性以及緊挨烴源巖的三角洲砂體的物性及輸導體規模,這是發生此類運移模式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在興.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270-271.
[2]李明誠.石油與天然氣運移[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
[3]王啟軍,陳建渝.油氣地球化學[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8.
[4]王鐵冠,鐘寧寧,侯讀杰等.低熟油形成機理與分布[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