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亞
摘 要:《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五言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官吏深夜抓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的殘暴,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情。本文將從詩歌的現實性意義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安史之亂;憂國憂民;現實性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五言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官吏深夜抓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的殘暴,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情。
公元759年,杜甫仕途遭遇一場變故,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夜宿曉行,一路風塵仆仆,所經之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杜甫投宿石壕村恰逢官吏深夜抓人,不禁引起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于是,一首千古不朽的名詩就創作并流傳了下來。下面我從詩歌產生的社會現實性意義方面進行分析:
一.認清古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會現實
詩人寫作《石壕吏》時,唐朝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亂。它是一場爭奪皇室統治權的內戰及動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由反叛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的,歷時8年之久,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各方面造成巨大影響。當時中國華北和關中一帶經濟受到巨大打擊和影響,北方人民流徙嚴重,經濟大受破壞。例如,詩中“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四句,將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鮮明地展示出來,官吏深夜拉丁抓夫,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這家人三個兒子都被拉入伍當兵,其中2子死于戰爭,還有一子下落不明不知生死,家中僅剩年老體邁的公婆和兒媳和一個襁褓中的孫子,兒媳因為一件完好的衣服都沒有,連門都不敢出,可見,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動亂程度!社會如果要長治久安,君主應該施行仁政廉政,并取信于民,與民休息,這樣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
二.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精神
詩歌“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四句,寫出了老婦人不怕犧牲的錚錚鐵骨精神,使人對這位老人敬佩不已。當時由于前線戰事緊急,叛軍氣焰囂張,唐軍兵力嚴重不足,為平息叛亂,急需兵力做補充以應急,所以,官吏深夜到石壕村抓人時,把老婦人這樣這樣上了年紀的人也強行帶走了,老婦人說自己可以為士兵們準備飯食,也算為國效力,所以,可見老人是有一顆強烈愛國之心的。我認為每位公民都應有社會責任感,應像古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三.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
《石壕吏》給人印象較深的一面是詩人的強烈的愛國心,杜甫本是一介文人,當時仕途正遭遇一場打擊,被貶官為華州司參軍,時值他離開洛陽,歷經長途跋涉,所經過的地方皆是哀鴻遍野,百姓生活流離失所,于是,飽含愛國愛民的一腔情懷,寫出這首千古名篇。詩歌描述的老人的兒媳“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二句,令人深感同情,若不是戰亂,這家人一定會過得其樂融融,不會家破人亡,可憐女子連一身像樣的衣裙都沒有!可見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就連家中上了年紀的老婦人都被帶走去了前線,可知官吏統治是多么強暴和黑暗!記得有位偉人說的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每個有識之士都應有一份責任和擔當,為了個人和民族前途,我們都應該好好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全文小結
杜甫《石壕吏》充滿了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流傳幾千年的這首名作至今影響著我們的心靈,惟愿我們牢記歷史,矢志不改,用我們的熱情創造屬于我們時代的夢想吧!
參考文獻
[1]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蕭滌非.杜甫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于海娣等.唐詩鑒賞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4]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5]杜甫.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冷成金.唐詩宋詞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