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軍 張燕燕
摘 要: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獎勵是施予生命的一縷陽光,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催化劑”,但獎勵并非萬能。對獎勵有一個客觀、公正、全面的認識,靈活把握其運用藝術,是保證獎勵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前提。因此,要恰當地運用獎勵,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就需要我們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牢牢地把握好獎勵運用過程中的四“性”:指向性、適切性、靈活性、回歸性。
關鍵詞:獎勵;幼兒;幼兒教師;效應
一、獎勵在幼兒園中的重要性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驅使的。他把人類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七個層次,其中前四個層次為基本需要,后三個層次為成長需要。由此可見,尊重的需要是人類所共有的基本需要,尊重包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自尊和他尊兩個方面。他尊這一基本需要驅使人類尋求他人和社會的接納、關注和獎勵,因此獲得獎勵是人類的精神需要,是人性深處的渴望。
恰當的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我意識是在一定的社會化的人與人的交往與相互影響和評價中逐漸形成的。幼兒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水平都比較低,表現出“依從性和被動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緒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他人的評價和態度對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影響,同時由于幼兒極強的“向師”性,使得幼兒教師成為影響幼兒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他人”。幼兒會將教師的獎勵或批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認識自己的依據,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能否恰當地運用獎勵,對幼兒的認識和行為給予恰到好處的評價,這對于自我情緒、自我體驗和自我評價的發展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幼兒來說極為重要。
二、獎勵的負面效應
獎勵固然必要,但并非一勞永逸。“獎”而不“勵”的獎勵“疲軟”現象在幼兒園中時有發生。獎勵的運用要講究原則和策略,否則將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1.“失真”效應
盲目的、隨意的獎勵是庸俗的,蒼白無力的。這種缺少針對性,言過其實的獎勵對幼兒無論其認知強弱都會產生“失真”效應。有時老師的一句籠統的、朦朧的獎勵會讓幼兒感到非常茫然。
2.貶值效應
凡事皆有度,過猶則不及,獎勵亦如此。“批發”加“甩賣”的廉價的獎勵不能引起幼兒的心靈震撼。同時也會因為獎勵的司空見慣,唾手可得,使其在幼兒里達到飽和狀態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3.依賴效應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某一行為的連續性正強化,會使得行為者對這種強化產生心理依賴。同樣,幼兒長期接受獎勵會使其在心理上產生對獎勵的依賴和貪求。甚至對喪失獎勵產生恐慌心理,受這種恐慌心理的擺布,他們會變得格外的敏感,格外關注周圍人對其觀點和行為的態度和反應。表現出猶豫不決,瞻前顧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進而喪失了獨立的、自主的、富有創造性的開拓自己人生之旅的活力,人生變得很被動,為了博得他人的獎勵,只能按照他人撰寫的腳本上演自己的人生之劇。且經常受獎勵累計的優越感,不利于幼兒耐挫力的培養,不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
三、獎勵在幼兒園中的運用藝術
1.指向性
宏觀上講,獎勵的最終目標指向的是幼兒未來的和諧、全面發展,獎勵是一種激勵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不宜單純為了獎勵而去獎勵,不要把獎勵當成教育的點綴。相反,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今天的獎勵是為了明天不再獎勵。我們為的是通過獎勵去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同時讓幼兒在接受獎勵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豐富幼兒的內心情感,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宏觀目標的指引下,獎勵的具體內容的指向應是多元的。
從微觀上講,獎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多指向過程。成人對兒童所實施的獎勵基本上存在三種指向:“指向個人,指向過程,指向結果。指向個人的獎勵即對幼兒給出一個整體性判斷;指向過程的獎勵即對幼兒在行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運用的策略的判斷;指向結果的獎勵即是對具體的行為結果給出判斷。來自心理學的實驗發現,在成功的情景中,無論哪種指向的獎勵都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然而,在遭遇挫折之后,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接受個人指向獎勵的幼兒表現出高度自責,放棄執行任務;接受過程指向的獎勵的幼兒沒有改變對自己的積極評價,仍然繼續堅持執行任務;接受結果指向獎勵的幼兒居于中間。之所以有如此明顯的表現,是因為不同指向的獎勵實際上教會了幼兒不同的歸因方向。在認識到不同指向的獎勵對幼兒的延續效應后,我們在運用獎勵時要多運用指向過程的獎勵,切忌把獎勵隨意與人格相聯系。為了防止幼兒對獎勵產生依賴心理,運用結果指向的獎勵時也應慎重。
2.適切性
獎勵并非越多越好,亦非越夸張越好,而是要富有針對,有的放矢。獎其該獎之處,用于該獎之時,即獎勵要適,適度,適時,進而收到實效。所謂適量即并非凡事均獎,性量.而是有所側重,對于經歷一番努力,幾經周折最終才實現的良好表現,教師要毫不吝音地加以獎勵;所謂適度即獎勵要客觀,實事求是,合情合理,根據具體的情形給予相應的獎勵,力求準確,講究分寸,注重實效,不隨意拔高,任意夸大;所謂適時即獎勵要該出手時才出手。心理學家德西的實驗研究為我們明確了獎勵出手的時間。他把學生隨機分成兩組解決妙趣橫生的智力難題,其中一組解答出一道難題獎勵1美元,另一組沒有任何獎勵,結果發現,被獎勵組在有獎時解題很努力,在自由活動時間很少有人繼續自學解答,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無獎勵組在自由活動時間仍然保持濃厚的興趣,熱衷于未解答出來的難題,這被稱之為“德西效應”。從德西效應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幼兒缺乏內在動機時,是獎勵該出手的有利時機,然而倘若幼兒已經對某項活動充滿了興,如再施予獎勵,那么結果就會弄巧成拙,畫蛇添足,削弱幼兒的內在動機。因此教師不要搞輪流式的普降小雨或找平衡的補償獎勵,而要誠懇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
3.回歸性
所謂回歸性即教師應慷慨地把獎勵的權力還給幼兒,到底誰應受獎,應該得到什么樣的獎勵,讓幼兒自己去決定。這樣在裁判的過程中,將會鍛煉幼兒在公共場合大膽表達的能力和獨到的判斷能力,提高其思維水平。并且幼兒學會了欣賞別人的優點,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時也保證了活動自身的互動性、開放性、教育性。
獎勵充分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發展性和激勵性評價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其在幼兒園中發揮最佳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施之有法,用之有度,講究實效。
參考文獻
[1]諸秋萍.幼兒園獎勵式教學運用初探[J].《考試周刊》,201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