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是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名校長工作室“共建、共享、共助”發展模式,堅定政治意識,提升辦學品質,發揮區域內乃至全國“示范、引領、指導”作用,從而輻射更多的學校優質均衡發展。
關鍵詞:領航;名校長工作室;共建共享共助;示范引領指導
韓民點評:
遼寧省錦州市第八中學校長張忠寶是遼寧省首批專家型校長、省首批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領航校長。雖說管理兩個校區、72個教學班,但他一直堅守三尺講臺。二十多年的校長閱歷,讓他對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他用“實踐中探理? 驗證中求真”的校訓詮釋了錦州八中優秀的辦學品質;他用“學生至上與教師第一”的辦學理念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他用“追求卓越與全納個別”的評價理念再現了學校基于底線管理的文化自覺;他用“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全人教育,都具備經營幸福人生及推動社會進步的憧憬與能力”的辦學愿景統領三個校區集團化走向優質均衡。
近些年來,張忠寶校長利用校長工作室平臺活躍在遼寧各地,無論是講座還是著書立說,都在用自覺的專業成長詮釋著教育部領航校長的使命擔當。
專家簡介:韓民,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干部培訓部、遼寧教育行政學院正高級教師,遼寧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培計劃”專家。
一、背景緣起
名校長評選始于21世紀初期,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則是從“十一五”規劃才開始的,首先是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2007年末就開始了首批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到2018年,全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都開始了對本省有深遠影響的名校長工作室建設。
設置名校長工作室,其根本目的就是對區域辦學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就名校長個人專業成長而言,建立工作室,不僅僅是鞭策自己不斷成長,更重要的是激勵自己在更大的舞臺發揮作用,亦即舞臺有多大,校長的視野就有多寬,成長自然就會卓越;就名校長所在學校發展而言,建立工作室,會讓學校發展的機遇更多,會給師生成長增添力量,會讓自己學校的舞臺更加寬廣;就名校長的社會責任而言,建立工作室,不僅僅能促進工作室成員學校優質、高速發展,更能引領區域學校跨越式發展,從而發揮名校長工作室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遼寧省首批專家型校長張忠寶工作室是在2016年6月成立的,當時,遼寧省教育廳印發文件(遼教發[2016]55號),公示參與培訓的遼寧省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專家型校長139人。成立139個專家型校長工作室,旨在發揮名校長在校長隊伍建設中的示范、引領、指導作用,促進優秀教育管理人才專業成長,建立了全省中小學優秀校長間合作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教育廳為名校長工作室注入5萬元活動資金,要求各市地給與配套資金支持。給與了名校長的工作室建設政策上的保障。錦州市教育局為省級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召開了啟動儀式大會,并指令性地安排了工作室成員校和配套資金,又為工作室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017年年底,遼寧省首批專家型校長張忠寶工作室主持人張忠寶校長又參加了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成員遴選,并成功入選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走上了更大的成長舞臺,肩負了更重的“領航”責任。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又有了新內涵。
二、目標定位
領航校長應該是校長隊伍中的佼佼者,應該能在區域內發揮引領示范指導作用。所以領航校長的“品格能力”,至少應該達成三個方面的目標:以堅定的政治意識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卓越的專業領導力促進學校品質提升;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攜手更多的學校優質均衡發展。
三、特色活動
基于“領航”視角,我們的工作室活動緊緊圍繞目標定位,突出自己工作室特色:
(一)以堅定的政治意識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領航校長的“品格能力”,必須以堅定的政治意識為底線,保證正確的辦學方向。
1.領航校長的政治意識必須是堅定的,應該體現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上
以前,社會上個別人“端起碗來吃肉,放小筷子罵娘”,這種“吃肉罵娘”者,別說政治意識,連起碼的道德都沒有。所以,在新時代,專家型校長堅定的政治意識就是要體現在要旗幟鮮明的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問題,都必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必須做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礎性工程,都必須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提升四種關鍵能力,都必須對標習近平總書記的“四有”好老師標準,用滿滿的教育情懷、拳拳的赤子之心和大愛無疆的教育智慧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2.領航校長的政治意識必須是清醒的,應該體現在“核心價值觀的落細、落小、落實”“立德樹人的抓小、抓早、抓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入腦、入心、入肺”上
領航校長清醒的政治意識表現在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進師生的心靈,把核心價值觀的要義、實質和精髓落實在崗位上,浸潤在生活里,讓它成為師生行動的指南、學校文化的風向標;能讓“立德樹人”成為學校工作的總目標和著眼點,學校的活動設計、課程設置都是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離開了立德樹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校園人的奮斗成長原景,偉大夢想永遠是激勵人前行的不竭動力,學校教育應該給師生夢想成真的力量。
3.領航校長的政治意識必須是自覺的,應該體現在“辦學理念設計”“教育目標落實”“教育行動研究”上面
領航校長自覺的政治意識應該發于內心,長于行動,收獲在辦學成果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上辦學,辦學理念設計,必須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教育目標落實必須基于“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行動研究必須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四種關鍵能力提升”。
(二)以卓越的專業領導力促進學校品質提升
領航校長的“品格能力”必須以卓越的專業領導力做基礎,保證學校辦學品質的不斷提升。我的理解是:從人本管理走向文化自覺是一種高境界。我們應該從以下四個層面著手。
1.設定底線標準
沒有底線,就沒有崇高;有了底線,就有了心平氣和。在學校里,教職工有工作量,更有職責要求,但總有人工作量很小,完成的也不好,但該得的利益卻一樣都不少,甚至比干活多的人還多。這樣的現象之所以普遍存在,就是因為學校管理沒有設定底線標準。沒有底線標準,領導就可以鉆空子照顧個別人,教職工就可以鉆空子“放賴”,這樣的狀況久了,學校積極向上的氛圍就沒有了。藏奸耍滑、不學無術的不良現象就會主導學校的輿論氛圍,對學校的發展貽害無窮。
怎么辦?必須設定底線。任何人、任何利益集團都不能突破這樣的底線:一是職業道德底線,違規補課、體罰及變相體罰學生等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都將一票否決,不僅僅職稱評聘不可以,教師資格也將被取消,任何教師都必須嚴守;二是上課工作量底線,學校中只要是走專業技術職稱的人,都必須干滿工作量,從校長做起,校長崗位可以折合多少課時、主任崗位可以折合多少課時,不夠標準工作量的,都必須通過上課彌補,這是專業技術崗位的底線,更是紅線,達不到,就不可以走專業技術崗位;三是參與學生管理底線,學校實施大德育管理,任何教師都必須參與學生管理,即便不能擔任班主任工作,也要值周值崗,只有值周值崗連續三年才可以參加職稱評聘;四是盡社會責任底線,教師是特殊國家公職人員,盡社會責任是必須的,支教、助教、社會監考都是分內的責任,沒有這樣的閱歷,職稱評聘也要亮紅燈;五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底線,不參加各級各類培訓、課時不足、教書能力不足,教師資格認證和職稱評聘都將被一票否決。底線標準設定后,要廣泛宣傳,讓每個教職工入腦入心,教職工的思想將會有很大改變。
2.動態管理崗位
目前教師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師的職務要素,因為教師的職務決定教師的工資水平。由于職稱評聘后,就不再變動,教師職稱實際上成了終身制,大大降低了教師職務評聘的激勵作用,也違背了教師職務管理制度設計的初衷。很多人評上高級職稱后,不做班主任、不上公開課、不承擔學校危難險重的工作,主任管不了,校長也無能為力,可見,教師職務管理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們動態管理教師職務崗位,堅持三個原則:一是按教師職務從高到底的順序,依次列出底線標準,工作量和工作業績、師德等,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公開標準,理性競爭;二是在滿足底線標準后,堅持原崗位人員優先、年齡大者優先,這是穩定基礎;三是學校工作都進行量化底線,多給教師機會,不讓教師有被難為的感覺。堅持上述三個原則,不是難為某個教師,不是精準教師職務標準,而是讓教師工作不懈怠,牢記崗位職責。動態管理教師職務崗位,不是不相信教師、沒事找事、管理者突發奇想,而是被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崗位懈怠現象逼迫改革而已。動態管理教師職務崗位,是公平之舉,不僅符和了教師職稱設置的設置初衷,也激勵教師不斷專業成長。
3.確定職業愿景
一個人最大的壓力和不幸福均來自于不確定、沒把握、無方向。教師幸福,學生才會快樂,如果一個學校的教師整天價提心吊膽、對自己的職業愿景沒有規劃,那么這個學校的教師一定缺少安全感,學生也會因此而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基于此,我認為,教師在底線標準明確、崗位動態管理清晰的環境里,就能確定清晰的職業愿景,就會心態良好,認同自己的職業狀況。
4.走向文化自覺
我們設定了底線標準,動態管理了崗位,確定了職業愿景,就達成文化自覺了嗎?其實不然,學校文化管理從人本管理走向了文化自覺,應該有五個重要特征:一是全員愿景必須高度統一,也就是校園里每個人都希望達成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不管是積極要求進步的,還是不想冒進的,都希望學校變得更好、更進步,這樣的愿景氛圍從校園人的臉上能都能看出來、從校園人的交流中能真誠地感受到;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園政治生態已經形成,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學校領導干部在師生心中有榜樣形象,學校的規則涵蓋學校的方方面面;三是核心價值觀植入每個校園人的心田,校園生活充滿友愛、善良和包容,立德樹人體現在教育的每個細節里、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四是崇尚進步的校園文化氛圍濃厚,沒有人盲目、不良地攀比,都在積極地比學趕幫超,處處呈現正能量、時時迸發閃光點;五是底線評價和動態管理崗位得到廣泛認同,積極向上的師生受到贊譽,校園人和諧的生活就是教育的最大亮點。上述五個特征,不需要驚天動地的打造,卻需要慢慢的生成,教育的魅力和真諦恰恰就在這慢慢生成的過程里。
(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攜手更多的學校優質均衡發展
領航校長的“品格能力”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歸宿。領航校長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共建、共享、共助”上,通過“共建、共享、共助”模式,在區域內乃至全國發揮“示范、引領、指導”作用,從而輻射更多的學校優質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1.“共建”模式,突出的是領航校長的籌建能力
領航校長能通過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民間協作體,發現志同道合、情懷滿滿的校長群,遴選可以共建工作的種子校長加盟工作室建設。張忠寶工作室邀約了甘肅、內蒙古、江蘇和遼寧等地十幾位校長加盟,共同構建了領航校長工作室,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豐富內涵發展,著力提升學校品質。兩年來,工作室校長開展共建活動5次,聯手解決教育發展問題3個,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問題成為工作室共建的第一話題。
2.“共享”模式,強調的是工作室成員校之間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應該說,共享模式是工作室發展最核心的元素。很多工作室成員校,因為加盟工作室、相互取長補短,都成為當地最具發展活力的學校。就錦州而言,首批遼寧省課改示范學校,初中學校都是張忠寶工作室成員校。
3.“共助”模式,實際上是教育的“精準扶貧”,也可以稱作攜手與共同成長
我們僅以錦州八中、義縣二中與義縣七里河市縣鄉聯盟學校辦學為例:我們在長時間與義縣二中、義縣七里河中學市縣鄉聯盟交流互訪中,找到了比較有效的助教方式,那就是“共同成長”。
一是認同“共同成長”的助教理念。什么是“共同成長”?答案很簡單,就是組織內的成員一起成長。我們在精準教育扶貧領域,盡管是城鄉聯盟學校、以“扶貧”為目標,但雙方如果不建立在平等、互信、合作的基礎上,不讓“共同成長”的理念入腦入心,教育扶貧很難有實效。我們把義縣二中、七里河中學視為盟友、兄弟,覺得有這樣一個手拉手的盟友,是福分、是機遇、更是舞臺,這個盟友能催我們上進、促我們成長、助我們成才,給我們一個盡社會責任的機會,我們該好好珍視。這個盟友還讓我們認識了當下縣城、農村的社會生態,體會了中央三農政策的初衷,理解了精準教育扶貧的現實意義。幾年下來,上述交流目標很好達成,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落實“共同成長”的主體責任。市縣鄉聯盟學校能不能合作得好、能不能達成政府開展此項活動的目標,關鍵在落實,也就是解決主體責任誰認領的問題。幾年交流的經驗告訴我們,主體責任必須由三個學校的校長來擔當,而不能由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來分擔。
三是基于“共同成長”的跟崗研修。跟崗研修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師專業成長路徑。我們和義縣七里河中學開展的跟崗研修是基于“共同成長”的,所以是雙向的。我們要多看人家的長處,多學習人家的長處,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農村學校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幫他們解決問題也是促進我們成長。從校本教研到教育教學研討展示周、從大課間跑步到校園文化藝術節,處處彰顯了合作的力量,處處凸顯了錦州八中的印記。中層干部的視野開闊了,教育的情懷被激發了,回到八中實施管理創新的勁頭更足了,這就是“共同成長”的魅力。
四是分享“共同成長”的經驗成果。2016年11月14日,錦州市教育局在義縣七里河中學召開了錦州地區城鄉手拉手學校合作成果展示現場會,錦州八中和義縣七里河中學共同承擔了會議的演講、報告和示范課任務,展示了手拉手取得的成果:兩所學校都是遼寧省首批課程改革示范學校,都在遼寧省課改經驗交流大會上發過言;義縣七里河中學在2015年教師節被評為“教育部先進集體”,錦州八中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兩所學校同時被錦州市教育局命名為“城鄉手拉手先進學校”。義縣二中的加盟,讓這個團體更加壯大。這些成果的取得,對學校未來的發展,都是巨大的鼓舞。分享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共同成長”的基礎,市縣鄉聯盟學校要懂得這個道理。
五是形成“共同成長”的長效機制。手拉手學校能不能共同成長,關鍵在于是不是形成了“共同成長”的長效機制。因為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交流、校長交流是頻繁的,沒有形成“共同成長”的長效機制,就會一個校長一個樣,優良傳統很可能被破壞。為了防止類似現象發生,要堅持從學校章程做起,形成一整套的制度化的手拉手“共同成長”交流政策,換校長不換做法,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這是市縣鄉聯盟學校必須堅守的底線。
四、影響意義
我們的工作室建設從2016年6月開始,兩年多的時間,工作室公眾號發表教育隨筆、新聞評論和教育心得近300篇,關注人數近萬人,覆蓋中國34個行政區,其中校長3000多人、教師4000多人,單篇文章閱讀人數近千人。主持人作為校長傳媒專欄作者,發文閱讀量過百萬人次。名校長工作室的影響力正在區域內發揮巨大作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凝練辦學思想
工作室成立以來,工作室主持人張忠寶校長依據自己從教近三十年以來的教育實踐所得,結合主持的省規劃課題“初中家校聯動教育實證研究”,寫出兩部專著《我的教育心語——獻給初中生家長的100條新建議》和《給教師專業成長的100條新建議》,有效凝練了自己的辦學思想。
(二)分享教育經驗
從工作室成員學校到區域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工作室主持人張忠寶校長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幾十年的辦學經驗分享。兩年來,他為研究生、教師、校長做各類主旨報告近50場,為10所學校做發展診斷、文化建構和課程設計,回答各類咨詢1000人次。發揮了工作室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功能。
(三)提升專業素養
工作室成立以來,主持人、成員校校長、各個學校教師專業素養均有顯著提升,不僅有諸多教育論文發表、還有專著出版,主持人張忠寶校長成為教育部領航校長,并被北京市校長課程領導力工作室聘為首席專家。
(四)豐富學校內涵
就學校發展而言,兩年時間不算長,但錦州八中、工作室成員校的內涵不斷豐富,從學科建設到德育創新、從課程改革到中考成績、從藝體發展到學生成長,處處有突破、時時有亮點,錦州八中及成員校正在快速提升區域品質。
參考文獻:
[1]張忠寶,石秀清.深化“共同成長”理念,促進教育均衡發展[J].遼寧教育,2017(12):74-75
[2]胡榮堃,季平.名校長工作室:在研究“重要教育問題”中成就名校長[J].中小學管理,2014(4):35-36
[3]陳禹,龔玲.名校長“基地場境”培養的實踐探索與改進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7):30-32
[4]季蘋.在“特別”處研究優秀校長的領導力[J].中小學管理,2009(7):4-10
[5]張建,程鳳春.名校長基地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4(4):44-48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