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改變了原來特色班級常見的“博學、遠志”這類大而空泛的班名,將班級定名為“語言藝術班”。這樣的定位,目標明確,指向集中。讓孩子們如蜂采百花,穿越書叢,汲取語言藝術的精華,盡享語言藝術之美,使自己“說得好,寫得棒”。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自己是如何全力打造書香班級,營造書香氛圍的。
一、培養讀書習慣
習慣決定命運,孩子們若能讓讀書成為習慣,那么必將擁有一個幸福而充實的人生。但是,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應有水滴精神,日積月累。所以,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她便在班級里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孩子熱愛讀書,也須從培養興趣入手。我便發動家長,指導他們為孩子選擇了大量圖片色彩艷麗、內容精彩的書目,交付班級統一管理。做到人手一冊。她經常對孩子們說:“英國人每天都要喝下午茶,咱們同學每天中午就把讀書當做品讀一杯下午茶那樣,悠閑自在地讀吧!”這樣,孩子們果真每天如品茶一般享受著午讀的快樂。不僅如此,讀書活動還延續到了晚間睡前,告訴孩子們:“如果誰能每天睡覺前不讀書,就跟每天不刷牙、不洗臉的邋遢鬼一樣難受,那么你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了?!边@么一來,大家果然爭先恐后讀書,唯恐成為“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之人。再后來,孩子們的晚間讀書成為必修作業,我也進行了量化考察,每天以家長簽字為準,表揚那些讀書頁數多的孩子,同時也激勵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
當然,做為讀書引導者的我,也會選擇那些內容精彩的書目來讀,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分享。在大家暢所欲言的交流中,無形中提高了孩子們的讀書興趣,漸漸地,班級里就形成了比誰讀書多的良好氛圍。
讀書活動要想得到有效而持久的推行,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我積極地與家長溝通,像北京人見面問“吃了嗎”一樣,我與家長見面、談話時的問候語常常是:“孩子在家讀書了嗎?”我還對孩子們說:“如果誰的家長親自告訴我他在家讀書讀得多么好,那么老師就給他加星,好好表揚表揚他!”這樣,孩子們主動積極地讀書,自覺請家長作證、監督,讀書效果自然非常好。
二、讓寫作成為生活
讀書,光有廣泛的吸收,量的增多,是遠遠不夠的,讀書的根本目的在于寫,在于表達,寫好文章,是讀書成果的最好展示。為了實現由讀學寫,從讀到寫的提升,于是,我從上好每一節語文課,教會學生寫作方法開始,邊教邊寫。記得在學習《花果山》這篇課文的時候,文中有一句“這些洞可真奇妙,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好一個迷人的洞天世界?!彼笇Ш⒆觽兎聦懥诉@個句子。在第二天的期中考試寫景作文中,驚喜地看到張玉同學巧妙地化用了“小南山的樹真多呀,樹中有樹,樹樹相通,好一個迷人的樹海呀!”在學《小珊迪》以后,黃守瑞同學在作文中描寫狐貍祈求烏鴉的語氣便化用了課文中的句式“先生,我餓極了,請您給我一塊肉吧,哪怕只是一小塊也好?。 毕襁@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除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主陣地以外,我還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在王林媽媽的幫助下,每天早晨利用15分鐘時間,對學生進行聽記訓練。就是從班級藏書中選取優美的語言句段,教師讀,學生聽,記在本子上,反復多讀,背誦下來。這個過程是持之以恒的,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聽記本上已經積累了佳句片段60余篇。厚積薄發,一點不假。雖然在聽記時沒有一一講解這些段落好在哪里,怎樣使用,可是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化用。記得今年進修學校來聽課,我在講《小珊迪》一課時,讓孩子們說說對小珊迪的評價與感受,劉潤澤脫口而出:“小珊迪,站起來,人們把你舉過頭頂,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當時聽課老師嘖嘖贊嘆,她知道,這是化用了聽記中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沈浩的頒獎詞。
現在,孩子們的日記中、作文中隨處可見聽記中的句子,像這樣精彩的描寫在孩子們的作文中,已經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日子久了,孩子們的語言鑒賞能力也上來了,他們會積極踴躍地向老師推薦自己所讀的書中好段子做為聽記內容。除了這些,這學期,還在班級里開了兩次仿詩會。就是仿寫詩歌。那天我在《語文教師》這本教學期刊中讀到一首小詩:“總得有人去擦擦玻璃”詩句短小,結構清晰,仿寫起來較容易,經過我們大家一節課的努力,便有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小詩,像黃守瑞的“總得有人去給火星澆澆水”王藝潼的“總得有人去擦擦黑夜,夜晚太黑了,小草和花兒都抱怨沒有了太陽的光照,換個亮的,我們沒有,所以還是帶上刷子和漆桶,一起把黑夜擦成光明。”這是多么富有童心童趣和想象力的小詩?。∵@樣的仿詩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讀詩、寫詩的興趣。有的家長還不無欣喜與自豪地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寫詩寫到半夜。我做為他們的老師,更是有種說不出的喜悅,孩子們真的是愛寫了。
說到寫,最能反映孩子們生活樂趣與百味的就是日記了。通過日記,她和孩子們的心拉得更近了,日記記錄了孩子們的校園和家庭生活,她從日記里了解到孩子們的生活和心靈。有很多日記單從題目上看就很新穎別致,其內容的精彩有趣也可見一斑。像劉思汝的《甩一甩,周川賀》姚玉潔的《詩一樣的菜單》,劉潤澤的《瘋狂女生》、李懿晨的《爸爸為我多植一棵樹》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吳慶幫《我們家的冷戰》記錄了爸爸喝酒后,父母吵架、冷戰的事,他寫“雖然他們還在爭吵,但我相信他們會和好的,因為我知道他們是彼此愛著對方的”在家長會上,在讀完孩子的這篇日記,吳慶幫的媽媽落淚了。事后她媽媽對姜老師說:“回家把日記給他爸爸讀了,他爸爸聽了以后,收斂多了。”日記是一扇窗口,讓我覺得批日記不是負擔,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打開孩子的日記,分享孩子們的喜怒哀樂。
三、讓朗讀成為孩子的特長
要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朗讀?;療o聲文字為有聲語言,口讀耳聽,口耳并用,聲情并茂,培養語感和情感。朗讀時讀音響亮,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并將讀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讀物中去,這就大大增強了讀物的形象感、意韻感和情趣感。健康學家們認為:朗誦猶如“健身體操”,可使大腦皮層的抑制和興奮過程達到相對平衡,血流量及神經功能的調節處于良好狀態;朗誦有如唱歌,能增加肺活量,使全身通暢,有怡情養性的獨特作用;朗誦還是一種“思維體操”,特別有助于人們“向上思想”的精神動力,鍛煉老人的記憶力和表達力。
作者簡介:
姜慧穎(1980-),女,漢族, 黑龍江人,本科,教師,黑龍江省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