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唯
摘 要:幼兒園教育不僅是小學等學校教育的奠基階段,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它有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它與小學階段是不同的,但是其過渡要建立在整個幼兒階段的正確發展基礎上。孩子能夠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是建立在整個幼兒階段的良好教育基礎之上的。
關鍵詞:幼小銜接;教育;兒童發展;內在規律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兩個教育階段的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幼小銜接工作的落實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成長和心理發育,同時也會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影響。為此,嚴格落實幼小銜接工作是教師和家長義不容辭的職責。許多幼兒在進入小學時,由于對學習壓力、上課時間的不適應,出現疲勞、體質下降、成績不好、消瘦等情況,這些情況的發生顯示了幼兒神經系統的壓力增加。出現這樣的現象既讓家長煩惱,也給幼兒園教育帶來了壓力,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入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在幼兒園中接受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幼兒能夠順利過渡到小學教育?教師給予幼兒怎樣的指導才能讓其不至在進入小學后承擔太大的壓力?
1.尊重兒童發展的年齡特點
兒童學習的特點是直接經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標定位在對他們進行情感、態度、能力、粗淺知識的培養,要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生的學習內容會使幼兒教育適得其反。
(1)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最重要的是要為幼兒創造機會和條件,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去主動探究和學習。
(2)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和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3)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發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學習與發展領域的表現也存在明顯差異。孩子年齡越小,個體差異就越明顯。成人不應要求孩子在統一的時間達到相同的水平,應允許幼兒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4)重視童年的獨特價值。要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把握蘊含其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在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
2.突出兒童生理成長的價值
兒童生理成長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銜接,如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獨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而忽視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教育。如幼兒在家亂吃零食、挑食,造成一些孩子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有的孩子在家過長時間看電視,在幼兒園不注重體育鍛煉;有的孩子肥胖,有的孩子瘦弱。現在的小學生近視率和蛀牙率都越來越高,這和幼兒階段的教育是有很大關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隨著兒童的生理的成長對他的精神的成長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一點為好多人所忽視。如兒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發展是受大腦成長的影響的。隨著大腦的成熟,兒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將有所提高。但是大腦的成長要有適宜的環境,既要有充分的物質營養,也要有恰當的精神營養。如果我們為了培養幼兒的注意力、控制力,在幼兒園減少幼兒的游戲時間而延長集體教學時間。這不僅不利于幼兒的大腦的發展,也不利于幼兒注意力和控制力的發展。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渙散和行為控制能力差。
3.做好入學前期的心理準備
要順利完成幼小銜接,必須重視一個客觀因素,即實現幼小之間時間和環境的柔性過渡,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極其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幼兒上小學的興趣呢?
幼兒帶著問題參觀小學,觀看小學生上課。還可以通過讓幼兒在課堂上模仿小學生上課等組織主題區域游戲,在培養注意力的同時也讓幼兒熟悉了解小學教育的情景。另外,還可以畫畫“我眼中的小學”,通過繪畫的形式了解小學和幼兒園之間的區別;說一說自己對小學的擔心,大家一起討論,化解憂慮,以正確的心態和策略面對變化。
4.做好入學前的能力準備
加強大班幼兒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學習能力的日常培養,包括良好生活衛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任務意識、上學路上安全意識的培養。
幼兒園大班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柜子,管理自己的物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盛飯菜;午睡起來,女孩子嘗試自己梳頭發;準時上幼兒園,按時入睡,遵守作息時間,做好一日活動時間安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進入小學后能開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5.注重幼兒園、小學、家庭的三向銜接
當然,實現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互動活動,還有待于幼兒園、小學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實現知識技能、學習能力、社會性交往等方面銜接。
(1)組織教師方面的會議和學習活動
首先組織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小學老師走進幼兒園觀看幼兒園的半日活動,讓小學教師對幼兒園教師培養的孩子作出分析、評價,及給予一些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使大班的“幼小銜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啟示。幼兒園老師走進小學,給小學老師提出一些方法,使小學也能向幼兒園靠攏。
(2)組織家長方面座談和咨詢活動
根據家長的需要開展有關幼兒小銜接的系列講座或咨詢活動。如:請小學優秀教師給家長做“怎樣給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準備”的講座。分班請一些小學的老師與家長開座談會和咨詢活動。及將“幼小銜接”的有關計劃發給家長,使家長更進一步明確:該如何配合幼兒園教育好孩子,使他們能順利過渡到小學進行學習。大班還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家長小組的教學開放日活動,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及時研究家長反饋的意見,改進工作。還組織了全體大班家長進行有關“幼小銜接”的答辯會及知識競賽活動。
總之要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幼小銜接方法,家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在兒童從學前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家長起著十分要的作用。家長工作包括端正家長對兒童入學前后要求的認識,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和學校對兒童入學過渡的要求和教育措施,了解子女的全面情況,以及掌握正確的家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