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慧霞 曹健英
摘 要:探討我園3~6歲兒童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關系,更好指導保健醫生做好營養膳食管理。方法:對2013年~2016年全園3~6歲兒童的體格發育及營養狀況跟蹤調查,包括對兒童的身高體重、血常規等評價分析。結果:兒童身高、體重生長發育合格率逐年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營養性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以消瘦、體重低下和發育遲緩為主(P<0.05)。結論:加強對幼兒園兒童體格發育的檢查,及時掌握兒童身高體重、營養等身體狀況,從而提高生長發育水平;同時加強衛生保健工作管理,提高保教人員衛生保健水平,加強家園溝通工作,共同糾正兒童不良的飲食習慣,保證兒童膳食營養的均衡;加強兒童的體格鍛煉,保證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本研究通過連續測查2013-2016年全園3~6歲兒童的身高體重、血常規等結果,分析目前我園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況,為進一步改善兒童生長發育狀況及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2013-2016年我園1267人次兒童為研究對象,其中2013年349人次,2014年332人次,2015年307人次,2016年279人次,年齡3-6歲。保健醫生采用復合式的電子身高體重稱測查,測查時兒童脫去外衣、帽子、鞋子,數據精確到0.01。同時抽血測血紅蛋白量。
2、評價標準:
依據“中國九市兒童生長發育標準”為參考。分上等(>中位數M+2SD),中上等(>M+SD,≤M+2SD),中等(≥M-SD,≤M+SD),中下等(≥M-2SD,
3、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相關數據資料應用Excel軟件進行錄入,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兒童身高、體重基本情況
從2013-2016間,我園3-6歲兒童的H/A的中等及以上水平達標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16年最低,為71.68%;而W/A中上等指標率也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2015年低至76%。
2、兒童營養性疾病檢驗情況
2013-2016年間,我園兒童營養性疾病結果如下:貧血率有下降,2016年最低占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年間肥胖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呈逐年下降;而消瘦率總體上升,2015年高達22%,有顯著性差異(P<0.001);兒童體重低下和發育遲緩發生率亦逐年上升,四個年份之間的發生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01)。
三、分析
通過測查結果示:我園膳食營養不是逐年改善。對兒童的身高體重分類評價:我園的指標逐年下降,營養性疾病卻逐年升高,我園通過以下各方面進行了分析。
1、當前幼兒飲食習慣現狀
保健醫生是專業的營養師,根據膳食寶塔,每周制定帶量食譜,食譜多樣化、營養均衡;但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不能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兩教一保的教師模式,讓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幼兒。同時教師對待愛哭鬧的新生缺乏耐心,就餐時間結束把飯菜回收。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
部分家長對健康知識匱乏,對于兒童平衡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意識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部分家長缺乏培養經驗,難以堅持,孩子進入幼兒園會出現挑食現象。這成為幼兒園健康教育的一大難題。
3、兒童對食物缺乏正確認識
兒童對食物認知不足,容易受到成年人影響。幼兒園里他們抵觸嘗試新食物。根據自己對事物初步認識來決定對事物的喜好,但是缺乏對于食物作用的正確認知。家長缺乏有效的引導,家園溝通不到位,強化了偏食的意識。
4、教學方式單一
教師不重視健康教育,開展方式過于單一;自身掌握健康知識貧乏,開展健康教育照本宣科。面對幼兒偏食,教師無從下手,只能批評教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師簡單地向幼兒灌輸某種蔬菜含有營養物質,對于成長有益,這種程式化教育方式,根本無法讓幼兒理解為何要吃,吃了有什么好處。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教師對不聽話的兒童缺乏耐心引導,任務式完成,教育持續不下去,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
5、其他原因
幼兒運動量不足,沒有饑餓感,因此孩子對食物不感興趣;園領導對幼兒園就餐管理不重視,沒有意識到幼兒的營養重要性。
四、展望
1、提高幼兒的認知
在開展健康教育時,要考慮到幼兒的思維和認知,利用蔬菜和瓜果的卡通形象先引起幼兒興趣,開展相應的教育。讓他們感受到各種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素,使抽象的營養知識變得有趣生動讓幼兒認識到,這些寶貝都能幫助小朋友長身體,離開了他們就會生病。
2、加強戶外活動運動量與強度
2小時戶外活動中,要加強幼兒鍛煉的運動量與強度,有效到達運動效果,提高幼兒運動量,由于大量的運動消耗能量,會讓幼兒產生饑餓感,從而增加食欲。
3、增強家園合作
家、園是幼兒生長的兩大環境。單純在一處環境中開展健康教育缺乏連貫性。家長在開展健康教育時較為被動,甚至采取錯誤的方式。幼兒在幼兒園內獲得的知識無法在家中得到鞏固和強化,使得幼兒園健康教育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的同時,幼兒園也應加強對家長的宣傳指導工作。要定期給家長宣傳健康知識,進行健康教育講座,讓他們了解幼兒園的健康教育階段目標,指導他們配合幼兒園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活動。形成家園良性互動溝通,家園及時溝通幼兒在兩處環境中的日常表現,雙方共同制定適合兒童的健康教育方案,針對性的應對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
4、加強一日生活管理制度,培養教師專業性、提高師徳水平
保健醫生要多到班上巡視,通過有效管理,提高教師保育工作,多鼓勵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對孩子要有耐心,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在孩子就餐時干與工作不相干的事,鼓勵孩子在規定時間用餐,專心就餐。
五、結語
幼兒飲食習慣是家、園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園雙方開展有效合作,雙管齊下,用靈活方式和正確引導使幼兒自主形成良好飲食習慣,幼兒健康發展才有保障。家長和教師都應該反思自身健康教育不足之處。實現良性互動,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