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立



摘 要:為落實“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主動定位故障地點,加快搶修復電速度,國網株洲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已利用電表集中器“停上電時間”主動上報的功能,開發了模塊對線路、臺區故障進行主動監測。目前更多的故障停電集中在臺區低壓側,但這塊主動監測和搶修尚屬空白,為進一步加快臺區低壓側客戶的故障處理及時率,通過對臺區出線故障監測,初步實現了低壓側客戶的主動搶修服務。
關鍵詞:臺區出線故障監測;主動搶修服務;縮短搶修時間
一、目標與理念
1.專業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對整臺區停電,用電信息采集系統能夠及時掌握,但對于臺區出線停電,目前還無法實時監測,供電公司只能被動通過客戶報修掌握,此現狀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可靠用電幸福生活的要求。
因此,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契機,通過建立優質服務大數據采集、分析及管控平臺建立完全的主動搶修服務體系,是有效提升居民用戶供用電質量,主動開展服務搶修工作的有效策略。
2.專業管理的范圍和目標
國網株洲供電公司通過職工技術創新,巧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遙信變位事件主動上報功能,實現了臺區出線停上電事件的實時監測。2018年,依托大數據項目建設,選擇株洲茶陵縣虎踞、米江供電所進行了試點,完成了400個臺區出線漏保的現場施工。2019年初,在湖南供電服務指揮系統,完成了臺區出線停上電監測平臺的部署,主要開展停電實時搶修、主動服務、頻繁停電臺區專項整治、故障隱患特征分析等業務。
工作目標:實時監控該400個臺區的用電狀況,提供臺區低壓側故障的主動服務,先于用戶報修進行故障處理和客戶短信告知,提升服務水平。
二、主要做法
1.現場做法:
(1)針對性選擇在茶陵地區高山地形、雷電集中區域,頻繁停電頻發區域(洣江、虎踞供電所區域)進行配變低壓實驗部署。
(2)將臺區出線漏電保護斷路器的位置輔助接點接入集中器的遙信回路,置集中器的遙信變位事件為重要事件,并允許主動上報。
(3)當臺區出線跳閘時,對應漏電保護斷路器的位置輔助接點發生變位,觸發集中器遙信變位事件,并實時上報到用電信息采集主站,采集主站將事件實時入庫。
(4)將采集系統采得數據接口與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對接,完成配變低壓出線故障的主動推送。
2.主站后臺做法:
(1)供指系統每隔2.5分鐘抓取ERC4遙信變位事件,數據抓取加入了“數據去重”和“防漏邏輯”,保證了數據源的正確性。
(2)對遙信變位事件的狀態變位和變位后狀態進行預處理,數據分解為四路遙信數據。
(3)對四路數據進行處理,有狀態變位、同時變位后狀態為“分”或者“未知”,都將作為停電事件插入數據庫。有狀態變位、同時變位后狀態為“合”,則匹配最近的停電事件,匹配成功則更新之前的停電記錄數據;匹配失敗,則作為單個復電事件插入數據庫。
(4)系統等待2分鐘,抓取ERC4的遙信變位“合復電事件”,匹配遙信變位“分停電事件”,該處理是為了防止瞬時故障推出主動搶修工單。
(5)供指中心通過平臺的主動推送,第一時間將服務信息推送至客戶與搶修人員處并形成主動工單。
3.專業管理工作的流程圖:
4.主要流程說明:
(1)主動服務: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彈出主動搶修工單,市供指中心2分鐘內完成主動工單接單,3分鐘內完成短信發送,在1分鐘以內完成工單轉派告知分中心、搶修工作人員的工作。
(2)實時督辦:供指分中心(搶修直派)在接到供指中心派單后,對現場人員到達現場時限進行跟蹤督辦。搶修完畢后,5分鐘內,現場搶修人員匯報搶修結果。
(3)監督閉環:市供指中心在接到供指分中心(搶修直派)匯報后,對工單進行審核歸檔并做好對應記錄。
三、實踐取得的成果
1.大量節約了企業成本。傳統“被動”模式在無法核實故障點的情況下,搶修人員需要出車盲查故障點,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19年1-3月份,洣江供電所共收到報修工單281張,同比下降1.86%;虎踞供電所共收到報修工單174張,同比下降1.92%,被動搶修工單的大幅度降低,至少節約了2萬元成本。
2.客戶用電滿意度提升。自2019年1月應用實時監測臺區出現停上電事件,改變主動服務方式以來,虎踞供電所與洣江供電所頻繁停電零投訴。2019年1-3月虎踞供電所和洣江供電所所轄客戶的滿意度同比提升了2.1%。
3.故障處理時長得到有效控制。部署項目前,配變低壓出線故障的處理方式為被動接收客戶報修,若客戶長時間不報修,停電時長過長,搶修時長無法精確管控。部署該項目后,可實時監測臺區漏電保護器的工作狀態,對配變低壓出線的運行狀況精確掌握,無須等待客戶報修,可精準指向故障地點,搶修人員第一時間開展搶修。2019年虎踞供電所和洣江供電所的配變低壓出線故障的平均停電時長為189.86分鐘,遠低于標準要求300分鐘。
4.提升了管理水平。將“客戶故障報修-供指中心派發故障報修-搶修人員開展搶修”的“被動雙重模式”變為了“供指中心派發故障報修-搶修人員開展搶修”的“主動一站式模式”,縮減了管理層級。通過對頻繁停電的統計分析,為農網改造項目投資提供精準決策,不斷提升農網供電可靠性。
四、評估與改進
根據本次課題所組建的主動服務評估體系的試運行的實際情況,就該體系進行運營化評估分析采用(SWOT)。
SWOT分析模型
內部因素分析:
S-Strength(優勢)分析:配變低壓出線故障主動搶修是新型服務方式。以主動服務,搶在用戶報修、投訴之前的黃金時段,利用現代化技術偵測到故障發生的臺區、回路所在,推出主動服務,就目前主動平臺推送工單監測,數據準確性已經達到99%以上。
T-W-Weakness(弱勢)分析:配變低壓出線故障主動搶修,在技術上依賴集中器對低壓設備繼電器的主動偵測與及時上傳。然而繼電器屬于精密設備,相對其他設備容易出現損壞,發生誤報。尤其是鄉村低壓漏報跳閘情況較為頻繁,高于高壓設備。
外部因素分析:
O-Opportunity(機遇):作為新型服務手段,主動服務以系統支撐對設備用電情況進行精準預判,做出實時監測,最短對低壓故障進行主動推送。及時恢復供電,對提升供電質量,提高供電效益,打造服務品牌有著決定性作用。
T-threat(威脅):主動服務作為預判性服務,需要前端人員與后臺人員經過系統仔細分析。但由于屬于預判性服務,容易造成因數據不精準或搜集不到位而產生的預判誤差。
綜上所述,主動服務作為“環形”服務理念中的重要環節,結合大數據采集、分析、執行及評估為一體,依靠各類平臺數據實時推送,可縮短搶修時長,精準鎖定故障位置,為進一步提升優質服務質量水平奠定良好基礎。但在依賴數據推送的同時,也需要使用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研判水平、服務意識,做好主動服務。
五、今后的改進方向或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應、結合SWOT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加強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研判人員業務水平。應精密計算班組承載能力,同時不斷優化服務方式和技術支撐,保證高質量完成主動服務工單的全閉環管理。
2.規范主動搶修服務工作。對該“新生事務”,從規章制度、人員態度、重視程度上對主動工單處理上做進一步提升。
3.不斷調整服務細節,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客戶對此項工作感知、期望做進一步調查。做好實時搜集,做好評估體系,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結合客戶需求不斷改良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