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雁



摘 要:三菱財閥的航空業從成立之初,就與日本海陸軍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產的飛機也全部是軍用飛機,直接交給日本海陸軍,所生產的戰機也直接用于了對外戰爭,對日本軍事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隨著三菱財閥生產技術的進步,飛機性能的提升,這對被侵略地區所造成的傷害也就隨之加重。
關鍵詞:三菱財閥;航空業;軍用飛機;戰爭責任
三菱航空業的生產是從三菱內燃機部門逐步發展而來的,三菱航空機生產之初,在技術上完全依賴國外。后來通過技術引入、招聘技術人員、搜集技術信息、培養自身的技術人員、派人員出國考察深造等方法,慢慢掌握了航空機生產的全部技術。三菱財閥著眼于航空業始于20世紀前十年,正式開始研制飛機則源起于1916年海軍方面委托三菱財閥生產艦載機。接受委托后的三菱財閥首先專注于發動機的研究制造。后來鑒于自身科研能力所限,決定進行完全的技術引進工作,于1917年購入了法國希斯巴諾-蘇莎公司的200馬力及300馬力的水冷發動機系統的制作權,并在1919年開始進行正式生產。此后水冷發動機系統也成為三菱財閥所發動機生產的主流。
三菱財閥生產整體飛機始于1921年,肇始于生產海軍用的艦載戰斗機。起初的整體技術人員是從英國引進,作為海軍制式一〇式艦載戰斗機而采用,此型號到1928年停產為止,共生產128架,這是三菱財閥生產軍用飛機之始。此后三菱財閥在軍用飛機的生產數量逐漸增加,1922就達到了122架,此后的幾年間一直穩定在100架左右。
在生產原有機型的同時,三菱財閥從1925年開始試驗生產自身設計的陸軍輕型轟炸機、陸軍偵察機、陸軍戰斗機等,最先被采用的是三菱航空機設計生產的八七式輕型轟炸機被陸軍采用。從此三菱航空機逐步發展壯大,到1928年(昭和3年)時出具規模,已能制造海用、陸用的戰斗機、偵察機、轟炸機等機型。
從1928年開始,三菱財閥的海陸軍訂單劇增,其中每年海陸軍的訂單合計70架左右。其中三菱航空機由受到中島、川崎等的競爭,三菱航空機的陸軍生產訂單并不穩定,而海軍訂單則相對穩定并且相對數量較多。從三菱航空機在1927年到1936年的航空機生產數量看,三菱財閥在這一時期共生產戰機1263架,其中海軍戰機生產825架、陸軍飛機生產438架。
從表3.2.2中可以查看出,三菱財閥的軍用飛機生產有一明顯分界線——1931年,受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的影響,日本海陸軍在三菱財閥的軍工訂單明顯增長,1932年的軍用飛機生產總量幾乎是1931年生產總量的三倍,生產數量最多的1934年,已經超過1931年總量的三倍之多。在戰爭的刺激下,三菱財閥原本陷入低迷的軍用飛機生產又得以恢復,并隨著軍事需求量的增大而決定擴大自身的生產能力。
三菱財閥以“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為契機,逐步增加對三菱航空業的投入額度。例,1932年將與名古屋制作廠相鄰的大通電力所屬土地購入,建設獨立的飛機機體生產工廠;1932年還增加了410萬日元的設備投資給飛機生產部門2;1933年對飛機生產部門的設備等投資到達了2422000余日元;1934年則對三菱財閥的飛機研發部門增加了74000日元研發經費。通過不斷加大對技術研發部門和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來滿足不斷增長的軍機訂單需求。
在三菱財閥資金投入的保證下,飛機技術部門實現了發動機技術自立。1930年研制成功了空冷型號的飛機發動機,最初的成果為450馬力的壽型發動機,此后經過不斷改進,到1936年,成功研制出了金星40型(1000馬力)和瑞星10型(900馬力)的發動機,并在次年投入到批量生產之中。至此,到1936年,三菱財閥航空機的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在生產實體機的同時,三菱財閥還生產和出售航空發動機,根據三菱社史資料的統計,在1927—1936年的十年間,三菱航空機部門共生產航空發動機2015臺,遠遠多于自身的戰機產量。
隨著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三菱財閥也相應加大了在航空業上的投入力度,使三菱航空機的生產在質和量上都有了極大提升,使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在空中火力上了有了更可靠地保障。
從表3.2.4中可以看出航空部門一直是三菱重工業投資的主要部門,比重最高時占重工業總投資額的85.3%。在軍事訂單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如表3.2.54所示,三菱航空業部門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據表3.2.65可知,三菱航空機的制造總數量在日本全面侵華時期僅次于中島航空機,占當時全日本航空機總生產量的20.6%。三菱航空部門生產的飛機類型主要有:陸軍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九七式重型轟炸機、九七式輕型轟戰機;海軍九六式艦上戰斗機和陸軍九六式殲擊機,戰爭期間三菱在陸軍機方面有新研制了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九九式轟炸機、一〇〇式運輸機三中新機型;海軍機方面則是研發出臨時戰機。從發動機類型上主要有金星型、火星型、MK型及ハー型四種型號,每種型號的發動機生產數量見表3.2.76。零式戰機的發動機類型為中島生產的榮型發動機。在1941年進入全面統制經濟之后,三菱航空部門憑借其自身的技術優勢獲得了大量的海陸軍飛機訂單,在促進其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日本軍隊的空中火力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
三菱財閥的航空機生產從一開始就與軍工生產密切相關,主要是接收海陸軍的訂單,此外還生產航空發動機,為日本的軍工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持。三菱財閥的航空機生產是以日本軍需生產需要為起點,每次的爆發式增長都源于日本對外侵略擴張規模的擴大。簡言之,軍需景氣刺激了三菱航空業部門的成立與開發,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刺激了三菱航空業部門的初步發展,中日全面戰爭和太平戰爭的爆發則將三菱航空業發展推向的頂峰,不斷接收來自陸海軍的軍工訂單,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提供了空中火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三島康雄、長澤康昭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三菱財閥》,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87年版,第70頁。
[2]三菱社誌刊行會編:《三菱社誌》第36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版,第663-664頁。
[3]三菱社誌刊行會編:《三菱社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版,第36卷第780、885頁;第37卷第1023、1253、1415頁;第38卷1543、1766、1950頁;第39卷第2071、2088、2118、2236、2316頁;第40卷第2422頁。
[4]三島康雄、長澤康昭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三菱財閥》,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87年版,第91頁。
[5]三島康雄、長澤康昭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三菱財閥》,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1987年版,第93頁。
[6]三菱社誌刊行會編:《三菱社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版,第37卷第1013、1243、1405頁;第38卷1533、1756、1940頁;第39卷第2061、2078、2108、2216、2306頁;第40卷第2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