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摘? 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維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產生的臨床療效。方法:在本院篩選出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時間選為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使用抽簽法分為兩組,各42例。實施瑞格列奈聯合阿卡波糖為對照組,實施維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為實驗組,對兩組產生的療效進行分析。結果:兩組血糖控制情況分析,治療前兩組數據無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要更佳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給予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維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值,減少血糖波動,風險性小,因此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關鍵詞】維格列汀;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122-01
2型糖尿病室內分泌科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多見于35至40歲之后發病,是源于體內胰島素功能不足或分泌缺陷導致血糖升高。多飲、多尿等均是該病的臨床表現,嚴重時可累及全身器官,致使大血管、微血管病變,從而降低患者日后生活質量[1]。該病主要以藥物治療的方式對血糖進行控制,維格列汀是一種具有選擇性以及競爭性的DPP24抑制劑,具有促進胰島素的作用,對于2型糖尿病有顯著療效。因此,本文對此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式
1.1一般資料
使用抽簽法對本院篩選出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分為兩組各42例,時間選為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對照組男、女各26、16例,年齡在35至62歲,平均年齡在(46.77±11.68)歲;實驗組男、女各24、18例,年齡在37至61歲,平均年齡在(44.86±10.21)歲。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2]:(1)患者知情同意;(2)經臨床檢查為2型糖尿病的臨床癥狀。排除標準:(1)患有呼吸困難、心、腎器官功能障礙等其他重癥疾病;(2)與患者溝通有障礙。
1.2方式
所有患者均服用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的阿卡波糖片(批號H20010716)50mg,初始口服劑量為50mg/次,3次/日,隨后逐漸加大服用劑量至0.1g/次,3次/日。少數患者可增加至0.2g/次,3次/日。或遵照醫囑進行用藥。對照組給予患者服藥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的瑞格列奈片(批號H20130023)1.0mg,按照患者具體病情給予用藥,常規在餐前15min內服用本藥,最大劑量為4mg,但最大日劑量不應超過16mg。實驗組給予患者瑞士諾華有限公司生產的維格列汀片(批號H20170023)50mg,50mg/次,2次/日。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血糖控制情況進行分析,分別測量兩組的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h血糖(PBG)。FBG正常范圍為3.9至6.1mmol/L;PBG正常值為7.8mmol/L[3]。
1.4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5.0系統程序解析數據,采取%表達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采取(
±s)表達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采取P<0.05表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PBG、FBG,治療前,兩組數據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均有所改善,但實驗組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阿卡波糖是一類常見降糖藥物,降糖療效是得到醫學專家們的肯定,安全性具有保障。維格列汀屬于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釋放多肽類似物,對于促進內源性胰島素分泌有顯著效果,可延遲胃排空,降低胰高血糖分泌量,降低胃能動性,控制能量的攝取,能有效避免低血糖反應,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治療療效。
王巍巍[4]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目前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是源于胰島素分泌缺陷、人體生物作用損害導致。其發病率占總糖尿病總數的90%。在臨床上多以格列奈類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等藥取治療,在控制血糖、改善臨床癥狀等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單一用藥具有局限性,可能會給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帶來影響,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血糖控制情況要由=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因此可得,維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能明顯控制血糖波動情況,能夠促進治療效果,穩定病情。
綜上所述,維格列汀結合阿卡波糖能夠改善胰島素β細胞功能,提升治療效果,因此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葉儒佳,王光耀,王興華,等.維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及安全性[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20):3312-3314.
[2]任潔,徐瑞明,劉易新,等.磷酸維格列汀聯合阿卡波糖對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改善的影響[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9,22(3):246-250.
[3]王妍,范麗潔.阿卡波糖聯合維格列汀對老年2型糖尿病的治療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5):146-147.
[4]王巍巍.阿卡波糖聯合維格列汀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應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