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寧
【中圖分類號】R4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005-01
高熱驚厥屬于小兒常見的驚厥發生原因,屬于小兒中特有的神經系統急癥。小兒之所以發生高熱驚厥的風險較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嬰幼兒的大腦皮質部位尚未完全發育完全,神經髓鞘膜也在形成之中,因此皮質神經興奮抑制能力差,電信號引發的神經沖動極易發生擴散,只需要非常微弱的刺激就可引發大腦運動神經元的異常放電,導致小兒發生驚厥。此外,由于小兒血腦屏障功能較成年人差,因此對于各類有毒有害物質的屏蔽作用較差,極易引發嚴重疾病。
1 小兒高熱驚厥的臨床表現
1.1簡單高熱驚厥
發生簡單高熱驚厥的患兒主要年齡段集中于六個月至三歲,若小兒患兒年齡段不在此區間段內,必須排除其他疾病。大部分高熱驚厥患兒通常在發病后短時間內體溫急劇升高,體溫多超過38.5攝氏度,高熱后12至24小時內患兒將會發生驚厥。患兒體溫越高,則發生抽搐的頻率則會越高。簡單的高熱驚厥患兒通常抽搐時間較短,一般維持時間在10至15分鐘內。患兒發作后恢復意識時間較快,通常發生抽搐共有兩種形式,有全身性和對稱性兩種,在一次發熱病程當中僅有一次抽搐。部分患兒發生高熱驚厥后,會有大、小便失禁的情況。發生高熱驚厥的患兒中,只有極少數,約占1.0%左右的患兒將會發展為癲癇疾病,因而可知高熱驚厥對于小兒智力影響較小,簡單高熱驚厥對于患兒身體健康的影響較小,患兒不用服用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多數簡單高熱驚厥患者一般不會再次復發,患兒大腦功能正常發育。
1.2復雜高熱驚厥
復雜性高熱驚厥可發生任何年齡段,發熱任何階段均有發生驚厥的可能,發生抽搐的時間要高于10至15分鐘,抽搐有局限型,也有不對稱型,在一次發熱病程中可以發生數次抽搐,通常在發生抽搐10天后可見腦電圖的改變,這類復雜高熱驚厥發展為癲癇病的風險非常高,因此對于這類患者需要在一段時間內服用藥物進行預防治療。
2 小兒高熱驚厥的治療措施
2.1對癥治療
需要將患兒保持平臥,為預防誤吸嘔吐物需要將患兒頭部偏向一側。家長需要注意患兒呼吸通暢情況,需要及時清除患兒口中的嘔吐分泌,解開患兒的衣服,以減輕壓迫束縛感。患兒發生高驚厥后,身邊一定要有人看護,一定不能離開。可使用壓舌板用以防舌咬傷。當發現患兒面部青紫或者發生驚厥時間過長時,需要立即吸氧糾正缺氧狀態。
2.2控制驚厥
控制驚厥可使用有關藥物,可選擇安定藥物進行治療,一般嬰兒應用安定藥物總用量不超過3 mg。幼兒總安定藥物用量不能超過5 mg,年齡較大的患兒總用量不能超過10 mg。總之,患兒年齡越小,則使用的藥物用量就越少,越要注意用藥劑量。也可按壓人中穴控制驚厥癥狀,可以采取物理降溫法控制驚厥,可使用冰袋采取冰敷降溫。在物理降溫期間,需要注意保持室內客氣流通,當天氣炎熱時,可在室內多放置些冰塊,使用風扇對著冰塊吹進行降溫。將冰塊用濕布包裹放置于患兒頸動脈、腋下部位,切忌不要讓冰袋直接接觸患兒皮膚,避免造成低溫凍傷。進行物理降溫期間,需要注意觀察患兒意識、呼吸以及面色,發現癥狀加重需要立即送醫治療。
2.4利尿脫水治療
對于高熱驚厥發生較為頻繁同時有持續性抽搐導致腦水腫患兒,在使用控制痙攣藥物的同時,還需要使用利尿藥物進行快速脫水治療,用于改善腦部水腫癥狀,可使用甘露醇進行利尿脫水治療,期間還需要加用腦組織營養藥物,用以保護腦組織細胞免受損傷。
2.5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高熱驚厥患兒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需要接受全面的身體檢查,重點詢問有關病史,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待患兒驚厥停止后再做進一步的輔助檢查。
2.6驚厥控制護理
需要讓患兒待在安靜且空氣流通的室內環境中,保持病房溫度和濕度在舒適方位內。驚厥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后,需要讓患兒多休息,通知讓患兒多飲用溫水,一方面可以加快新陳代謝,用力加快病毒排除體外,另一方面還可以持續降低體溫。母乳喂養的患兒需要注意口腔衛生,同時增加喂養次數。
3 做好預防保健工作
高熱驚厥患兒接受治療后,家長需要學習疾病保健知識,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家長需要注意控制患兒體溫,家中一定要常備體溫計,當小兒發生高熱驚厥后一定要及時測量體溫,多飲水促使體溫降低,讓小兒多休息,使用物理降溫法進行降溫,當物理降溫無效時,需要及時服用退熱劑進行治療,針對有高熱驚厥病史的患兒,需要服用鎮定劑藥物進行治療,當患兒沒有好轉表現時,需要及時將患兒送入醫院進行治療。在預防保健方面,需要讓小兒積極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適應外界氣溫變化。家長在換季以及氣溫差較大時,也需要為孩子合理增減衣物。家長需要合理搭配飲食,讓孩子獲得足夠的營養,用以增強抵抗力。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發現孩子身體有病變時,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小兒發生高熱驚厥后,患兒家長由于害怕影響患兒智力和生長發育,多數會有慌亂表現,小兒高熱驚厥及時采取對癥治療措施即可取得較好的病情控制效果。同時患兒家長還需要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積極提升患兒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