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勇
摘要:2018年,《偶像練習生》的熱播掀起了我國偶像養成節目發展熱潮?!杜枷窬毩暽肥怯蓯燮嫠囍攸c打造的偶像養成節目,自面世就備受關注,受到全民追捧,也因此有人稱2018年為中國偶像男團元年。本文基于接受美學視角,從期待視角、召喚結構兩方面分析《偶像練習生》大火的原因,并反思我國偶像養成節目的發展之道。
關鍵詞:接受美學;偶像養成;偶像練習生
偶像養成節目是指以培養和打造出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具備粉絲基礎的偶像為內容的節目。我國偶像養成節目于2016年開始發展,2018年隨著《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節目的大火使發展漸趨成熟。《偶像練習生》是由愛奇藝重點打造的中國內地首檔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由張藝興、李榮浩、王嘉爾等6位全民制作人組成導師團隊。對100位練習生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并進行錄制,票選出9人組成全新偶像男團出道。據愛奇藝公布的官方數據,節目首播一小時播放量超1億,十二期節目總播放量達29億,微博熱搜次數達 652次。2018年4月6日,勝出的九名優勝者組成“NINE PRECENT”組合正式出道,受到全民追捧。
接受美學,源于闡釋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創始人漢斯·羅伯特·姚斯和功勛人物沃爾夫岡·伊瑟爾共同奠定了接受美學基礎。接受美學理論為最初為文學理論,但隨著研究的深化,對其他學科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接受美學強調“讀者中心”,這和新聞傳播學中的“受眾中心論”不謀而合。受眾對于傳媒事業的影響巨大,對傳媒發展有著很好的啟發。
一、偶像養成節目的成功原因
(一)期待視角:滿足受眾視覺和情感期待
期待視角,是指讀者在閱讀理解之前對于文本顯現方式的相對期待。這種期待具有讀者本身所限定的理解結構和知識框架,包括其既定的背景知識、審美經驗以及閱讀習慣等。而針對于偶像養成節目,受眾的視覺和情感期待在極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
閻玉在《中國廣播電視學》中指出:娛樂就是獲得一種感情上和思想上的快感,也是一種美的觀點、美的感受得到滿足的快感。《偶練》的參賽選手是一水的形象俱佳的“小鮮肉”,這極大地迎合了娛樂市場的主流女性群體。長相俊美的選手在化妝、舞美及鏡頭蒙太奇的拼貼組合的加持下,打造出一場炫目華麗的舞臺秀,充分彰顯美少年的性魅力,使其成為一種“欲望的符號”供大眾消費。同時,在草根式偶像的養成過程中受眾會自覺尋找情感共鳴和寄托,這些都使得受眾的視覺和情感期待得到了滿足。
(二)召喚結構:受眾自主填補意義空白,增加受眾粘性
伊瑟爾在《文本的召喚結構》中提出了一種交流關系理論,即文本的召喚性和讀者的再創造的溝通性。任何文本都存在未知性,或是意義空白,讀者在閱讀中填補意義空白。具體到該節目來說,是指在節目具體制作、播放的過程中,作為“文本”的節目出現許多“留白”現象,這些留白給了受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出于獵奇和窺視心理,更加關注節目,用戶粘性由此增加。
參賽選手范丞丞,是國內知名女藝人范冰冰的弟弟,使得他在節目中的舉動尤為引人注目。在一期個人展示中,范丞丞表演拿手的rap頻頻忘詞,中斷了表演,被導師嚴厲批評,并被評為低等級。事后范冰冰微博發文鼓勵:“沒關系,菜被偷了還可以再種不是嗎?加油!”以戲謔的方式來鼓勵弟弟,由此,觀眾對于范冰冰姐弟的相處模式、以及“范丞丞是否是只靠姐姐沒實力”的話題十分熱衷,雖沒有過多的展現這層關系,但這樣“空白”的方式,反而增強了受眾想象力,受眾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獨立的看法和觀點注入節目,填補節目空白。
二、偶像養成節目的發展之道
(一)緊抓受眾,增加參與感
互聯網絡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和主導,呈現出平等、互動的特點,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單向流動,而是轉變成為雙向互動,粉絲參與感與主動性不斷增強,在偶像養成節目當中,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效應,同時積極回收粉絲們反饋并加以實施。同時,通過投票、打榜等行動使粉絲不斷實現自我成就感的認同,提高粉絲黏度和忠誠性。在節目賽制設置上,要更多地引入觀眾元素,增加其“主體感”,滿足受眾“偶像養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二)搶抓“隱含讀者”,擴大受眾群
隱含讀者是伊瑟爾的另外一個重要理論觀點。“隱含讀者”與現實讀者相對,是指本文自身設定的能夠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體化的預想讀者。復旦大學教授朱立元受此啟發,提出了“潛在的讀者”的概念,似乎更契合傳媒。潛在的讀者相對于現實讀者而言,他來源于實際生活,他可能是某一類讀者的代表,也可能是作者想象中的未來讀者?!杜季殹冯m引發收視熱潮,但選手們以“女性美”為賣點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也是很多人拒絕觀看該節目的原因。如何把挖掘“潛在的讀者”擴大受眾群,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在選手風格類型的選擇上要花費心思,滿足不同受眾的心理需求,搶抓巨大的潛在受眾群。
三、總結
偶像養成節目是傳媒產業、粉絲經濟發展的產物,從目前看來,偶像養成節目仍然會占據我國娛樂市場的一方領土。從接受美學的視角來說,任何類型的節目都要強調受眾,更好地把握受眾、滿足受眾是節目生產者要嚴加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接受美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我們應當在此視角的協助下實現傳媒市場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大釗.美色消費與欲望景觀——解“毒”偶像養成類真人秀的“吸睛”之道[J].藝術科技,2016,08:15.
[2]宋曉琳.接受美學視域下的《航拍中國Ⅰ》研究[J].現代視聽,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