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甾體抗炎藥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類抗炎藥,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但該類藥物易導致多種不良反應,如消化道不良反應等。上述不良反應不僅會直接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會降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降低藥物治療的治療效果。對此,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和文獻檢索方法,針對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預防措施與治療要點進行了分析。從預防的角度,患者首先要合理選擇合適的非甾體抗炎藥,并可聯用其他藥物,抑制不良反應的發生,改善治療效果;從治療角度,患者應停止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并接受針對性的藥物治療。
【關鍵詞】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163-01
非甾體抗炎藥是一類臨床應用廣泛的藥物,具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非甾體抗炎藥主要通過抑制環氧酶活性,從而抑制對花生四希酸生成前列腺素、前列環素與血栓素A2過程,最終達到抗炎的目的。如患者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容易導致消化道及相關器官的不良反應,包括胃潰瘍、腎功能不全等等。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類不良反應,不僅會直接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會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降低藥物治療效果,引起多方面的不良影響。對此,加強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預防和治療,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預防
通過回顧性分析和文獻檢索,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預防,主要有減少藥物使用劑量、選擇毒性小的非甾體抗炎藥、以及嚴格控制藥物適應癥等措施。從臨床用藥的角度,在選擇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之前,醫護人員要對患者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綜合評價,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需求,優先選擇作用持續時間段、有效劑量少的非甾體抗炎藥,從而實現對患者胃腸道的有效保護,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1]。目前,臨床上現在已經有多種胃腸道毒副作用小的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等,合理的藥物選擇和使用,是預防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根本。
現代研究表明,患者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的同時,聯合使用抗酸藥物,可有效避免消化道不良反應的發生。H2受體阻斷劑具有明顯的抗胃酸分泌作用,使用標準計量的H2受體阻斷劑,可達到降低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的目的,但對于胃潰瘍的預防效果不佳[2]。在眾多H2受體阻斷劑中,法莫替丁具有最強的療效,合理劑量就可以達到預防十二指腸潰瘍的目的,同時降低胃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
米索前列醇對于降低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預防有著積極的作用,可有效減少服藥患者十二指成潰瘍、胃潰瘍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標準劑量條件下,與H2受體阻斷劑相比,米索前列醇擁有更良好的療效[3]。但使用米索前列醇可能引起患者腹瀉、惡心等不良反應,對于耐受性較差的患者要謹慎使用。米索前列醇的使用,整體要遵循低劑量原則,藥物劑量控制在400.0~600.0μg/d范圍區間,每次最大劑量不應超過200μg,從而確保起到良好預防效果的基礎上,不發生其他不良反應。
PPI與米索前列醇相比,二者在療效上基本相同,但前者擁有更良好的耐受性。相關文獻研究表明,PPI在降低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但PPI也具有其使用局限性,如患者長期使用PPI,可能導致脊柱骨折、肺炎等不良反應。同時,關于PPI聯合氯吡格雷藥物治療方案,是否會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在醫學界要有一定的爭議。目前,關于這種風險可能的研究較少,不排除其他混雜因素的可能性影響。另外,部分研究指出,選擇性COX-2抑制劑單獨使用,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臨床上已經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得到了較普遍的應用。
總的來說,從預防的角度,首先要注意控制藥物的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控制不良反應的程度。對于不同的患者,要科學設置不同的用藥方案,合理使用抗酸藥物、米索前列醇等藥物,幫助患者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提高治療效果。
2 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治療
2.1 消化不良的治療
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表現,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約25%~50%的患者在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時曾出現消化不良反應。目前,對于消化不良,患者可以選擇多種藥物進行治療,如PPI、米索前列醇等等,其中PPI藥物的治療效果良好,米索前列醇的治療效果較為一般,患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藥物選擇,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保障用藥安全[4]。對于部分耐受性較差的患者,還可以選擇埃索美拉唑進行治療,藥物劑量控制在20~40mg/d范圍區間,其不僅可以起到治療消化不良的作用,對于預防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骨關節病患者而言,選擇萘普生或埃索美拉唑鎂可以獲得更良好地治療效果。
另外,如果患者因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了明顯的消化不良反應,應首先考慮停止用藥,更換為其他藥物,同時要嚴格控制藥物劑量,以快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水平。如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患者癥狀改善不明顯或未得到改善,應及時給予進一步檢查,包括胃鏡檢查等,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2.2 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
根據調查數據,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中,約有5%的患者存在十二指腸潰瘍問題,約有1%的患者進一步惡化為潰瘍性出血,給患者帶來許多額外的痛苦。如患者出現潰瘍性出血,還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因此需要引起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重視。考慮到十二指腸潰瘍的疾病特性,患者應接受長期治療,促進病情康復的同時,預防發生其他并發癥[5]。
患者確診出現十二指腸潰瘍后,首先應停止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第一時間更換為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藥。患者停止使用原藥物后,給予患者H2受體阻斷劑,就可以確保多數潰瘍問題得到解決。患者也可以選用米索前列醇、PPI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患者不能停止原藥物的使用,H2受體阻斷劑等藥物的治療效果將受到影響,潰瘍治愈率和治愈速率均會下降。對于此類患者,推薦采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藥+PPI”的治療方案,或單獨使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以優化治療效果,但兩種方案仍存在發生潰瘍,甚至出血的可能。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臨床上另一種較普遍的高危因素,如患者有非甾體抗炎藥潰瘍性出血史,為避免風險,需要對患者采取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措施,同時配合PPI藥物治療,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如患者不能接受長期治療方案,可以參考常規性潰瘍與潰瘍出血治療方案,給予患者短期治療,包括早期搶救、內鏡治療、藥物治療等。
3 藥物選擇
對于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其主要受到藥物劑量、藥物劑型、以及藥物半衰期三點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半衰期長、釋放緩慢的藥物,具有更高的危險性。因此,在臨床藥物選擇中,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和需求,有選擇性地制定藥物治療方案,將可能發生的風險,降到最低。
引發患者胃腸道損傷的作用機制較為復雜,COX-1抑制僅僅是其中一種。與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藥相比,COX-2更具有安全性優勢。一些研究也指出,使用COX-2的患者,其潰瘍發生率和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處于較低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鑒于非甾體抗炎藥的特殊性,在藥物使用過程中,首先應注意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預防,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合理選擇藥物種類,最大限度保障藥物的使用安全。如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應第一時間停止用藥或更換其他藥物,配合相應的治療措施,快速解決不良反應問題,減少不良反應帶給患者的痛苦和傷害,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振群.健脾益胃湯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7,9(24):91-92.
[2]黃萍.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胃病的臨床分析[J].貴州醫藥,2016,40(7):722-724.
[3]洪玉珊.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胃病中醫證型臨床分布規律及與MicroRNA表達的相關性研究[D].廣東:廣州中醫藥大學,2017.
[4]鄭亮.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緩釋藥劑及其制備方法:CN201610454465.3[P].2016-10-12.
[5]王培.加味五七散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胃潰瘍對大鼠胃黏膜P38MAPK信號通路表達的影響[D].江蘇: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唐德秀(1972年6月)性別:女民族:漢職稱:主管藥師學歷:大學,研究方向:預防醫學,中老年用藥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