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波
【中圖分類號】R681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049-01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國內外臨床研究中將輕低溫與中度低溫應用到神經外科的重型顱腦傷治療中,在該階段全世界范圍內大約有100多例重型顱腦傷患者接受了亞低溫治療,臨床顯示亞低溫治療確實產生了療效,而且在治療過程中并未引發凝血系統以及心臟出現并發癥。但是上述的臨床案例只能作為個案研究,并未展開科學的前瞻性對照研究,亞低溫治療對于腦損傷類疾病的治療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究。直到80年代,通過科學的臨床研究證實了亞低溫治療確實會起到治療保護腦損傷患者的作用,該結果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展開了更深入的探究,發現在重型顱腦傷治療中低溫治療的應用有效的降低了死殘率。這些研究都肯定了亞低溫的治療效果,很多醫院已經將亞低溫治療法作為一項常規方法,在重型顱腦傷患者治療中進行了大范圍應用。
亞低溫治療主要分為四個標準,一是輕度,溫度在33℃—35℃;二是中度,溫度在28℃—32℃;三是深度,溫度17℃—27℃;四是超深溫,溫度在16℃以下,其中臨床應用中大多選擇輕度與中度,其治療效果最好且無明顯副作用。國內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臨床大規模展開亞低溫治療法應用,延續至今,仍采用32℃—35℃低溫治療法進行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
但是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很多醫護從業者對于亞低溫治療法的療效產生了懷疑,從而引起了臨床醫學對亞低溫法展開更系統與更科學的探究,歐美、日本等醫療發達國家開始進行前瞻性臨床研究,將重型顱腦損傷并且伴有爐內高壓患者集中在一起進行分組對照實驗,其中一組選擇亞低溫治療,而另一組以維持患者正常體溫展開治療,對照結果顯示,采取亞低溫治療患者其受傷后顱內高壓明顯低于正常治療患者;而且采取亞低溫治療手段治療的患者生存率要明顯高于正常治療患者。此外,其它國家后續也展開了諸多此類的對照實驗研究,都清晰的顯示了亞低溫治療確實有積極作用,很多醫院對于已經手術一年的患者進行回訪,發現其恢復良好率要明顯高于正常體溫治療患者。
為了向亞低溫對急性腦損傷有積極療效這一結果提供理論與事實根據,國際醫療界對臨床上腦損傷患者應用低溫治療法進行了多次對照實驗。其中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休斯敦醫學中心選擇了46名重型顱腦傷患者,選擇亞低溫治療與常規治療方法,對比了治療后患者的恢復情況、癲癇發生率、并發癥情況三組數據,其中從恢復情況上來看,采用低溫治療法治療的重型顱腦傷患者恢復良好比率達到了52.2%,而采取常規治療方法的恢復良好率在30%以上,從對比結果來看,差距較大,可以直觀的反應出低溫療法的治療效果;而采取亞低溫治療手段治療的患者未發生癲癇情況,但22例常規治療患者中有5人出現了癲癇癥狀,經過統計學計算P值<0.01,代表該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該次研究中,采取亞低溫治療手段患者并未出現任何嚴重并發癥,而常規治療手段患者有3例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
同年,Clifton聯合9個醫學組織選取了392例重型顱腦傷患者也展開了亞低溫治療法臨床對對照實驗研究,其亞低溫治療根據患者癥狀情況選擇溫度在32℃—33℃,治療時間為24h—28h,實驗結果顯示,采用亞低溫治療方法的患者組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其中大部分在45歲以下患者采取亞低溫治療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都處于6分—8分范圍內,在治療6h后,其恢復效果十分明顯,而其它年齡段以及常規治療組的作用則十分微弱。此外,還有醫生針對特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了實驗研究,選擇10患特種顱腦損傷患者采取亞低溫治療,溫度在32℃—33℃,治療后根據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結果可以看出,其中七成患者評分都在3分以上,有1例患者評分結果為6分,治療后的6h—23h范圍內,對患者展開亞低溫治療,持續性在溫度為32℃—33℃環境進行恢復可以實現3h內降低患者腦內溫度,治療持續23h—26h后,患者腦內壓力、氧耗量都逐漸發生變化,表現出了明顯的治療作用。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也選擇了82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了前瞻性臨床研究,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采取亞低溫治療,溫度為32℃—33℃,另一組則選擇常規治療方法,維持患者正常體溫。82例患者均在傷后10h進行入院治療,亞低溫治療組持續24h展開了低溫治療,發現在24h內患者的顱內壓有了顯著的變化,可以有效降低其顱內高壓。而對這些患者在治療18個月后進行隨訪發現,采取低溫治療手段的恢復良好率達到了65%,而采取常規治療患者的恢復良好率僅為38%,40例經過低溫治療的患者并未出現任何并發癥。
對于急性腦損傷治療中低溫治療法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點,進入到21世紀,日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99例特重顱腦傷腦疝患者進行了為期14天的治療,治療結果顯示,采取亞低溫治療手段的患者恢復率為47%,而對照組的恢復良好率為42%;亞低溫治療組的死亡率為26%,而對照組的死亡率高達45.25%,統計學計算顯示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再次肯定了亞低溫療法在急性腦損傷治療上發揮的作用的與價值。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亞低溫在急性腦損傷中有著顯著的腦保護作用,其對急性腦損傷的療效可以肯定,而且臨床研究上發現該治療方法并未產生極為嚴重的并發癥,副作用基本為零,因此,可以在顱腦損傷治療中廣泛應用,尤其是重度顱內高壓、腦千傷病人、嚴重腦水腫、中樞性高熱等類型患者的治療中,可以廣泛推廣。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上述研究均在醫療設備完善的情況下開展,低溫治療法在使用中配合著半導體降溫毯、呼吸和輔助呼吸機、肌松冬眠合劑等設備或藥劑的使用,其設備以及藥物都較為貴重,在諸多小型醫院中并不具備該條件,推廣中要注意醫療條件是否滿足亞低溫法的應用要求;二是,嚴重腦損傷患者存在呼吸困難等情況,在使用亞低溫療法過程中必須保障患者呼吸順暢,防治患者肺部出現病癥;三是,當前國內外地域亞低溫治療時程有一定的分歧,其中有醫療人員認為24h—28h內的亞低溫治療最為合適,有些人則認為治療應持續7d—14d,還有人認為在2d—14d內最為合適,還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但是如果患者顱內損傷情況嚴重,應適當酌情延緩治療時程;四是,對于急性腦損傷患者的治療分為多個環節,還涉及到綜合性治療技術的應用,并不是完全依靠亞低溫療法,其作用多發揮在早期搶救這樣環節,所以,在采取該方法時不能忽視醫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