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使用不同含量保濕劑的化妝品,測量參加測試人員受試位置皮膚的MMV值以及TEWL值,分析了化妝品保濕功效的評價方法。通過研究發現,保濕劑含量不同得化妝品,其保濕效果也存在明顯的不同,例如,啫喱配方當中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可以準確測試出保濕劑成分帶來的保濕效果;而乳液當中主要含有油脂,最后檢測的效果是保濕劑和油脂的共同作用。根據最后研究表明,測量皮膚水分含量以及水分散失值能夠精確的測試化妝品的保濕效果,而且上述兩種方法簡單易操作,可以直觀的反映化妝品的保濕性,從而對化妝品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所以,MMV以及TEWL是測試化妝品保濕功效的主要方法,下面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化妝品;保濕化妝品;保濕功效
1 實驗
1.1 實驗原料及儀器
硬脂醇醚-2,其質量分數是99%;硬脂醇醚-21,其質量分數是99%;十六十八醇,這種物質的質量分數是99%;辛酸/癸酸三甘油酷,該種物質的質量分數是99%;十八酸,其質量分數是99%;白油,這種物質的質量分數是99%;甘油,此物質的質量分數是99%;透明質酸,這種物質的質量分數為99%;防腐劑為1,3—二輕基—5,5—二甲基海因,質量分數為99%。上述原料是來自多個地區和生產廠家的原材料。同時,此次試驗選用了AF25高速剪切機以及電容法皮膚水分測定儀。
1.2 實驗方法
在測定MMV時,要求所有參與測試的人員的測試部位,在進行測試前的2-3天禁止使用化妝品(包含各種化妝產品以及外用藥劑)。在開始試驗前,所有參與試驗的人員需要同時清晰雙臂前段內側位置,并且使用干燥的面巾紙進行仔細擦拭,不留水分。在完成清潔后,所有參與測試的人員,都需要將試驗位置做好大小約3×3cm2的標記。此外,在測試前,還需要在滿足相關標準規定的房間中靜坐30min以上,在此期間禁止喝水及其他飲品,而且不能吸煙。將前臂裸露在外,保持輕松。測試產品和空白對照均隨機分布在左右手臂上。使用電容法皮膚水分測定儀,并按照該設備的使用說明書對儀器進行校準,之后測量接受測試人員的受試區域以及對照區域,對于每個位置都要測量5次。首先,對各測試區域的空白值進行測量,之后根據2.0±0.lmg樣品cm2的用量。其次,佩戴乳膠手套將需要測試的化妝品均勻的涂抹在試驗區域內,等到1h1h、2h和4h后再次測量。每一個接受測試人員的測試工作都由同一個測量者進行測量。
2 MMV的測定測定
圖1不同時間測定的乳液水分含量
30名參與測試的人員,分別在制定位置涂抹含有不同質量分數甘油的化妝品,并測試和計算涂抹化妝品前以及涂抹1h、2h和4h后皮膚水分含量,最后計算得出MMV均值,具體結果見下圖1。根據上述結果我們了解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接受測試人員其空白以及涂抹不添加甘油的化妝品后,其水分含量未發生明顯變化。其中,有兩位接受測試人員的皮膚水分含量高于涂抹乳液后的水分含量,究其原因是皮膚自身具有平衡水分的功能。而涂抹含量分別是2%、4%、6%和8%的甘油化妝品,結果顯示,接受測試人員的皮膚水分含量呈現遞增趨勢,同時,化妝品甘油含量越高,其皮膚水分含量也越高。借助SPSS軟件分析數據差異性,我們了解到所有測試人員在化妝品涂抹前其皮膚含水量沒有明顯差異,但是涂抹后的結果P<0.05,表示數據具有差異性。
3 TEWL的測定
30名參與測試的人員,分別在制定位置涂抹含有不同質量分數甘油的化妝品,并測試和計算涂抹化妝品前以及涂抹1h、2h和4h后皮膚水分散失量,最后計算得出TEWL均值。通過對相關測試結果分析,得出由于時間的延長,空白與涂抹不含有甘油添加的劑接受測試人員皮膚水分散失量沒明顯的差別性,但是,二位接受測試人員皮膚水分散失量與涂抹乳液之前有較小的差別,但是,這是因為皮膚表面需要維持自身水分平衡而引起的。
4 保濕化妝品功效性評價
化妝品的保濕功效主要是能過保水和吸濕等兩機理,可以對皮膚的起到顯著的保濕作用。其中主要和保濕形式有兩種,其一,含有保濕功效的化妝品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具有封閉性潤滑膜,防止皮膚的水含量散失。其二,含有保濕劑與水的化妝品,可以使皮膚的角質層得較好的且持續的濕潤效果,原因是因為保濕劑與水可以強效的結合。
5 結束語
經上文敘述,基于保濕功效的化妝品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因其一直保持著消費主流的地位。由于新一代保濕添加劑的逐漸研發,所以,保濕功效的評價及檢測方法在化妝品行業中,成為了不可缺少部分,然而行業內對保濕劑功效評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客觀性、實時性、靈敏性以及準確性等方面的要求。基于此,由于檢測皮膚的保濕效果比較復雜,不應從單一層面、單一角度和系統性地進行保濕功效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杜小豪,徐衛,杜雪潔.護膚產品的保濕功能評價[J].日用化學工業,2000,30(3):47-51.
[2]王學民,江以宏,周玉田,張明,張清祥,王海俊,林銀芬,樂嘉豫.化妝品皮膚保濕功能評價方法的研究.日用化學工業,2002,32(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