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華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對語文學習應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而這種滲透,必須是有意識的。張孝純老師提出大語文教育觀,他把語文教學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課堂,第二層次是校園和家庭,第三層次是社會。所以,學生強烈的語文意識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那么,什么是語文意識呢?語文意識至少包含朗讀的標準意識,書寫的規范意識,詞匯、名言警句、常用典故、生活素材的積累意識,語文運用的通順、簡明、得體意識,信息辨別篩選意識,閱讀的評價意識,審美意識,語體意識,文體意識等等,而咬文嚼字、推敲斟酌的語言意識是閱讀和寫作的基本功,尤為重要。
一、較強的語言意識,具有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就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沒有語文意識的學生,只能被動應付老師的提問,課后只會被動完成機械練習。而語文意識較強的學生,課上會主動求知:碰到生字,會查字典;碰到生詞,會查詞典;碰到優秀的文章,會情不自禁地多讀幾遍;碰到精彩的語段,會摘抄并熟讀成誦;碰到有意義的事,會留心觀察、分析、練筆、聽廣播、聽講話、看電視;碰到橫幅標語,會思考用字是否妥當,用詞是否得體,句子是否通順,表達是否準確……這種強烈的語文意識使學生在課內外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常常處于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釋疑、會心的心理狀態,他們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二、較強的求知欲,往往會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個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學生獨特的個性培養是新時期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一部《論語》,“問同而答異甚多”,孔子的弟子個性獨特,今天看來,孔子的這些弟子就是具有較強的語文意識。學生的語文意識強烈,會在不斷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促進其個性思維品質的形成,而這種個性思維又直接影響學生個性語言的形成。在語文意識的支配下,或以描述生動見長,或以論辯深刻取勝,或善于侃侃而談,或長于幽默機智。這對學生的成長百利而無一弊。
三、較強的語文意識,能較快地得提高學生語文的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語文通行證。
較強的語文意識,能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習慣,并做學習語文的有心人。即使告別課堂、走入社會,他也具備處處學習語文的本領。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一個人忘掉了在學校里所學的有關課文及語文知識,那么留下的應該是語文意識。葉圣陶先生說過;“要是不在學的時期學好自學的本領,離開了學校或班級之后怎么能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呢?因此我想,學生受教育,就是要學到一輩子能夠堅持自學的本領。”可見強烈的語文意識,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既然語文意識如此重要,那么直接影響語文學習的成敗又有哪些呢?
首先,教師本身應該具備強烈的語文意識,俄羅斯大教育家烏中早斯基說得好;“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因此老師是要自覺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有意識讀書、讀報、讀電視等與語文教育有關的知識天空、情感大地;在書籍與社會這個大課堂里品味、揣摩、積累、然后提煉溶入課堂這個小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做出榜樣,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其次,要側重在閱讀和寫作中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提高其語文能力,增加其文化底蘊。曾記得臺灣高考的三段閱讀題分別來自張惠妹的歌詞、武俠小說描寫楊過在河邊練舞的場景和廣告詞,這就要求師生必須在大語文觀念的指導下,打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渠道,讓課內與課外攜手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使語文課堂教學、閱讀和寫作都生活化。
(一)在課堂上,內引外聯。
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到閱讀中來,把學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通過與生活的對比,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小麻雀》,先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見到的小麻雀的外形、神態、動作等;然后學習課文,看老舍筆下的小麻雀不同時間的不同外形、神態、動作描寫等;再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說寫貓在襲擊小麻雀時的外形、動作、神情等描寫,使讀寫能力與課外相銜接,與生活相結合。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語文教師是足用活用這些例子,舉一反三,增強學生把課文與生活緊密相聯的意識。
(二)培養開設多種形式的閱讀課,鼓勵學生多寫有生活氣息的文章,使學生的語文意識伴隨學生的整個生活。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的另一翼,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我們即將邁進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現代信息社會,工作生活快節奏、高效率、知識信息急速增長,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要求人們的閱讀既要廣泛涉獵,又要采用有別一古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閱讀方法,即速讀、跳讀、略讀、精讀的方法,其次,還要激發學生閱讀理解的主觀性、創造性。古人有“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說法,其實,這上一種狹猛刻板的求同思維和單向思維的閱讀訓練,現代語文教師必須培養學生閱讀的主觀創造性,使其求異、發散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引導學生利用學校閱覽室、圖書室、多媒體、班級圖書角、訂閱報刊雜志等形式指導學生閱讀,并通過開展演講、朗誦、辯論、課本劇表演、辦文學校刊、班級作文報等多種活動,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扎實訓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意識。
較強的語文意識不僅是學好語文的關鍵,也會使人終身受益,但是其過程是漫長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擁有耐心、要擁有信心,這樣語文教學才有實質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