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中圖分類號】R71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074-02
開展抗菌藥物敏感試驗能夠對抗菌藥物的臨床療效進行科學的預測,并檢出細菌耐藥性,以此便于醫生針對細菌感染問題采用相應的藥物。通過對細菌耐藥性的監測與耐藥菌變遷的分析,能夠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便于經驗性用藥。當下,感染性疾病在臨床實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再加上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在各類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預防、控制與治療當中,因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會導致病原菌耐藥性,嚴重情況下會導致病情加重,誘發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如病死率增加等。
現使用回顧性調查與咨詢的方法,針對臨床醫生、護士在微生物實驗室關于細菌藥敏試驗報告中的疑問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分析,并進行科學的總結。
1 想用藥物未用到藥敏試驗中的原因
在藥敏試驗中沒有用到想用藥物的原因與一些細菌對某些藥物具有天然耐藥性有關,如腸球菌屬對于多種藥物天然耐藥,即頭孢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以及克林霉素類,因其不能有效的治療該菌,因此不會在報告單中出現[1]。
2 細菌報告中試驗藥物種類有多有少
一些細菌報告中存在多種藥物,有的僅有幾種,原因如下:
2.1不同細菌種類有不同的微生物報告藥物種類,如天然耐藥對此菌的治療無效,因此不會在報告單上出現。
2.2藥物敏感性可能被其他藥物預報,如葡萄球菌屬報告中,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可以被青霉素G敏感性預測;腸桿菌科細菌:氨基青霉素類等[2]。
3 藥敏試驗中是否可以應用全部藥物
全部藥物沒有必要全部用來開展藥敏試驗,現如今隨著臨床抗菌藥物應用數目的不斷增加,在開展藥敏試驗中不可能應用全部的藥物,選用試驗用藥物的原則如下:按照CLSI標準文件來開展大多數微生物藥敏試驗判斷標準與選擇藥物,關于藥物的選擇極具預報性與代表性,能夠有效的提示抗菌藥物使用或耐藥機制,以此可以對其他抗菌藥物敏感性進行科學的預測,究其原因如下:
3.1代表性藥物,是一些類似藥物組,解釋結果與抗菌活性相抵,不需要重復進行試驗。
3.2代表性藥物及一群相關藥物,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抗菌譜與解釋結果、交叉耐藥性與敏感性,為此在開展試驗時一般只會選擇一種藥物。
3.3沒有可能:在開展藥敏試驗時,沒有必要應用全部藥物,由于一些藥物在體外缺乏穩定性,且全部試驗藥物一定要具備操作、解釋標準,而一些藥物尚未制定上述標準。
4 最低抑菌濃度(MIC)在藥敏試驗報告中的數值與抗菌藥物效果是否呈正比
經臨床試驗表明,對于同一種藥物而言,感染菌MIC越小,越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且為將殺滅感染部位病原菌的藥物濃度必須達到 MIC值.但是不同種類的抗菌藥物所具有的MIC值不存在可比性。如青霉素MIC值在2mg/L及其以下敏感,萬古霉素MIC必須小于等于4mg/L,盡管在MIC值的比較上青霉菌比萬古霉菌小 ,但是二者不具備可比性[3]。
5 選擇藥敏報告中的藥物不能發揮臨床效果的原因
究其原因這與體外藥敏試驗只能對體內治療效果進行預測有關,但是并不等同,通常耐藥等同治療無效,敏感不等同治療有效,原因如下:
5.1MIC存在誤差。
(1)許多儀器報告的是檢測折點,不是真正MIC。
(2)在標準化狀態下需要對參考值MIC進行定制,而任何抗感染藥物在初始應用到應用后的某個時期,其對于同種細菌MIC值都會出現漂移。
(3)對于不同藥物而言,因其結構差異性會促使其對細菌耐藥突變產生不同的抵抗能力[4]。
5.2細菌本身因素
(1)現如今,三四代頭孢菌素在臨床治療中獲得廣泛應用,其中枸緣酸菌屬、腸桿菌屬、沙雷菌屬發展為耐藥性的可能性較大。開始時,經過3-4天的治療后最初敏感菌株會變為耐藥,為此需要對這些菌株進行反復的測試。
(2)各種抗生素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應用,銅綠假單胞出現耐藥的可能性較大,為此初代敏感菌株經過3-4天的治療后會出現耐藥,為此十分有必要對重復分離株進行不斷的測試。
(3)關于抗菌素品種,醫院不能進行定期更換。若某種抗菌素長時間的使用,則會引發細菌的耐藥機制,為此關于一批藥物醫院通常需要每隔2-3年更換一次[5]。
另外,臨床治療效果與感染部位、藥代動力學因素、用藥方式與給藥劑量有關。
總之,在患者感染初期采用正確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需要做好感染菌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工作,以此便于對細菌耐藥性進行更加全面且詳細的了解,對抗菌藥物臨床療效進行有效預測,從而便于開展靶向治療。臨床實驗室實驗后做好質量控制工作的關鍵在于微生物培養的正確性與藥敏結果的正確解讀,這也是對抗菌藥物進行正確選擇且進行有效治療的基礎,關于病原學診斷分析可依賴于培養結果,對藥物進行科學的調整 ,且需要提高對微生物檢驗報告的重視程度。通過對抗菌類藥物的規范、合理與正確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確保患者用藥的安全性,致力于細菌感染療效的顯著提高與耐藥性的降低。
參考文獻
[1]孫華,吳躍明,李亞學,楊凡,彭永佳,劉建新.體外法研究米曲霉培養物對瘤胃發酵參數及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畜牧雜志.2013,49(11):37-40.
[2]尹秀云,陳建魁,曾利軍,于農,宋世平,左向華,金欣,王淼.臨床微生物培養不合格標本的特點及解決對策[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20):2499-2451.
[3]劉瑤,馬曉俞,陳淑萍,徐航,于湘友.痰熱清輔助治療鮑曼不動桿菌肺部感染的效果觀察[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3):134-137.
[4]張英,安翠平,杜淑娟,賈聚坤,梁國瑞.β-內酰胺類抗生素酶抑制劑聯合應用對非發酵菌體外抗菌作用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21):3312-3313.
[5]劉小鳳,丁躍明.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上頜竇微生物感染的類型對鼻內鏡手術近期療效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5,36(2):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