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元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它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然而以往的數學教學常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導致學生對數學缺乏學習興趣,對數學產生畏懼感,甚至恐懼感。同時,學與用相分離,致使許多學生走上社會后無法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了“使數學順應人類學習的需要,從高度抽象、高度嚴謹、極其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走向大眾,再現數學與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學生創新意識,聯系生活實際教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索中創造,在探索中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以下我結合《乘法分配律》這一課談一談在“如何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淺看法。
《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與以往教材的安排不同點是把認識乘法分配律主要放在學生的探究之中。根據這一不同點,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1.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2.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乘法分配律,并能進行一些簡單應用。3.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三個目標的制定,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三個維度:一、知識與技能。二、過程與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在三個目標的排列順序上,我把“過程與方法”即“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這一目標作為本課教學的第一目標,而“知識與技能”即“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乘法分配律,并能進行一些簡單應用”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即“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分列本課教學的第 ?二、第三目標。
本課共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第一個活動——算一算,引發思考,意圖讓學生體驗到由于購物方式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的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算法,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先是通過買牙刷牙膏體驗兩種不同的付款方式,接著是通過買課桌、椅子,讓孩子們懂得運用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第二個活動——試一試,探索規律,預設通過發現、假設、例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幫助孩子們建立數學模型——乘法分配律。教學中通過教師激疑發現問題、觀察思考提出猜想、實踐操作舉例驗證、歸納總結建立模型,從而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第三個活動——練一練,運用規律,教學中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先后通過買牙刷、牙膏和買課椅等兩個具體的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去探索乘法分配律,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歸納發現這一全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比較融洽的師生關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就會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維活躍。因此,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創設買牙刷、牙膏等生活情境,提出問題,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給思維以動力。
例如在第一個活動:算一算,引發思考中。第一次購物“買牙刷、牙膏”中,因為淘氣和笑笑等同學參加夏令營要買牙刷和牙膏來到商店,由于淘氣等四位同學是先在一個商店買牙刷,再到另一個商店買牙膏。正是由于采用了這種購物方式,產生了第一種計算方法。:6×4+3×4;而笑笑等四位同學只在一家商店整套購買的,因為購物方式的改變產生了第二種計算方法:(6+3)×4。讓學生懂得正是由于購物方式的不同,得出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在第二次購物“買課桌椅”中,學生在計算課桌椅的總價時,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而產生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有些學生先算一套課桌椅要(60+40)元,總共購買5套,從而得出第一種算法:(60+40)×5;而有些學生先算5套桌子的總價,再算5套椅子的總價,從而得出第二種算法:60×5+40×5。
正是由于上述生活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探究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聯系生活實際,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處處有數學。許多數學問題本身就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的。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發現前人已經發現的數學問題,對學生來說,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學中,對于需要研究的問題,教師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提出。
同樣是在“算一算,引發思考”中,兩次購物得到6×4+3×4、(6+3)×4與60×5+40×5、(60+40)×5,同學們經過仔細的觀察,發現了盡管購物方式、付款方式存在差異,但最后付出的錢數是相同的。從而得出6×4+3×4=(6+3)×4與60×5+40×5=(60+40)×5兩個等式,“這里面藏著什么數學秘密呢?”,這兩個等式的得出為活動二“試一試,探索規律”的學習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三、聯系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數學教學需要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
在活動二“試一試,探索規律”中,先通過教師的設疑:“這兩組等式中藏著怎樣的數學規律呢?”,激發了學生去探究的興趣。這時我適時地、隆重地向同學們介紹“四色定律”,并說:“你們看,科學家就是這樣通過發現、猜想、驗證、總結和應用來探索‘四色定律問題的。下面我們就采用這一方法來探索藏在這兩組等式中的數學規律,好嗎?”。“四色定律”的引入,使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后面的探究活動中,同學們象科學家那樣,通過發現、猜想、驗證、總結,探索出了乘法分配律,探究活動同學們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歸納發現這一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探索出了乘法分配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索規律的方法。
總之,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數學教育應該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