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暢
摘要:對采用淺埋暗挖法穿越具有高含水量、流速快、潮汐特征明顯的由海陸交互相沉積的粉細砂層、中粗砂層相組成的地層,地面垂直高壓旋噴加固樁不易成型、加固效果差,本文根據工程案例分析,采用了鋼板樁結合高壓旋噴樁進行加固的方法,認為鋼板樁有效減弱了水流速度,削減了潮汐影響,提高了旋噴樁成樁質量。
關鍵詞:鋼板樁;高壓旋噴樁;淺埋暗挖
1工程概況
某市輕軌區間隧道為單洞雙線隧道,隧道跨度8.02m,高度9.31m,選取了DK6+540~dk6+570范圍內6級圍巖隧道,隧道埋深10m,距海約1km,此地段穿越地層為海陸交互相沉積中粗砂層、強風化巖層、砂質粘性土地層,強風化巖層呈堅硬土狀,遇水軟化崩解,地質圖見圖1,地下水豐富,受潮汐影響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以下0~2.6m,隧道位于某自貿區主干道上,沿線多管線,隧道下臺階為中風化巖石,上臺階為中粗砂、淤泥質地層,爆破開挖后上臺階自穩能力差,易出現流砂、塌方、涌水等不良地質情況。針對這些情況擬采用垂直地面旋噴加固的方法進行拱頂加固,受地下水影響,單采用垂直旋噴加固效果不明顯,隧道涌砂、涌水現場依舊發生。遂改為鋼板樁配合旋噴樁進行拱頂加固,鋼板樁支護剛度小,施工簡便等優勢。目前國內隧道支護多為超前小導管、管棚及水平旋噴等,施工速度慢,采用此方法后可提前施工,加快施工速度,希望為類似工程施工情況提供參考。
2試驗模型
本工程地面旋噴加固為Φ800@600mm咬合樁,拱頂以上加固4m,拱頂以下加固至W2,隧道兩側設置雙排Φ800@10000降水井,梅花形分布,旋噴樁施工前先將地下水降至W2層。旋噴樁施工完成后沿隧道中線設置水位觀察井,間距5m。為驗證鋼板樁的作用設置兩種模型,模型1僅采用咬合旋噴樁進行加固(見圖2),模型2采用旋噴樁結合鋼板樁進行加固(見圖3),平行隧道方向設置兩排鋼板樁,鋼板樁打至W2層
通過圖4模型1水位變化規律可以看出受潮汐作用影響,地下水位在不斷變化,一天中出現兩次低潮兩次高潮,正因潮汐作用加速了砂層地質中水流速度,旋噴樁在飽和水的砂層中不易成樁,在對其進行原因解析后,提出了施工改進措施,解決了項目中類似地質條件的施工難題,保證了成樁質量,取得良好的止水效果,削減了飽水砂層滲流對基坑開挖的影響。此外沿海地區地下水含鹽量較多,使得水泥凝固速度較慢。模型2由于鋼板樁的存在,削減了潮汐的作用,隔斷了地下水流動,減小了旋噴樁漿液流失。模型2地下水位相比模型1下降較多且水位變化隨潮汐作用不明顯,鋼板樁的存在成功使得旋噴樁有效固結,有效的阻斷隧道周邊地下水匯入拱頂,有助于隧道開挖,從洞內開挖情況也證明了地下水明顯減小。
3試驗結果及分析
為了確定合理的水泥摻量和施工方法,必須進行室內配合比試驗,對于泥土我國至今沒有制定正式的試驗標準。
通過取芯及水位觀察井得到兩種模型28d各地層無側限抗壓強度(見表1)及水位變化相關數據(見表2)
通過表1中模型1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受地下水影響,地面垂直旋噴樁不能夠很好成樁,原因可能是地下水流速度過快,漿液隨著水流方向流失,從隧道內開挖實際情況也可以看出基本沒有水泥成分,而中砂地層中無旋噴樁形成,這說明砂層中水流速度過快,水泥漿不能夠固結。模型2相關數據可以看出由于鋼板樁的存在旋噴樁成樁較好,其中在中砂地層中強度最高,淤泥層中強度最低,說明砂層中旋噴樁更易成樁,漿液在砂層中更容易擴散,淤泥質自身具有高密度速凝早強及收縮性,不透水性旋噴漿液,不容易在淤泥層中擴散,故不易成樁。
4總結
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得出鋼板樁結合旋噴樁止水方式對地基軟弱、地下水位高開挖工程具有實用性,其適用于防水、沿海地區水下工程、趕工期以及搶險工程中。鋼板樁在實際受力,可以減弱了水流速度,有效阻斷了周圍地下水流動,削減了沿海地區潮汐的作用,使得旋噴樁得以在地下水豐富、水流量過快的地層應用,從而顯著提高工作效率。旋噴樁在地下水流速度較慢的地層更容易在砂質地層擴散,高密度淤泥質土中不易成樁。為了直觀檢查是否能滿足使用要求,首先應進行地面試噴,旋噴樁施工時,隨著注漿管的旋轉和提升形成圓柱體樁體,漿與土體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固結成樁,從而達到支護、止水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