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林英



【摘要】 目的:探討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功能鍛煉方法改變的護理指導策略。方法: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初次行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的30例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臨床資料和術后功能鍛煉宣教。30例患者采用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OCM),男24例,女8例;年齡58~91歲,平均(71.8 ±12.3)歲。記錄患者患者術前、術后5天、術后1月及術后3月Harris髖關節評分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隨訪記錄患者髖關節活動度。結果:采用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長(t =3.2,P <0.01),術后住院天數較微創后外側入路縮短約6 d (t =4.37, P <0.01),術后5天Harris 評分(t = 2. 19, P <0. 05),VAS評分(t =6. 93,P <0.01)均優于微創后外側入路組,術后一月隨訪,術后關節最大活動度始終大于微創后外側入路組(1周t =23. 63,4周t =26.71,3月t =24. 14,P <0.01)。結論: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脫位發生率低,關節功能康復快,縮短了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減輕了術后疼痛,促進功能恢復,改善了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不增加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患者的快速康復。
【關鍵詞】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護理;康復鍛煉
【中圖分類號】R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248-02
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手術入路有后外側入路、外側入路、前側入路等。前路微創入路(orthopadische chirurgie munchen, OCM)加強了關節術后假體穩定性,術后假體脫位發生率相對較低[1-2],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3-4]。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們對行不同手術入路的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術后功能鍛煉的方法進行護理指導,經臨床觀察,前路微創入路的32例患者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創傷骨科首次施行THA的60例患者,手術指征為股骨頸骨折。術前常規統計患者性別、年齡及身體質量指數,所有患者均為單側手術。為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 除THA本身的禁忌癥(感染,結核及腫瘤性疾病)外,還排除以下病例:(1)髖關節或股骨大量骨缺損;(2)嚴重骨質疏松癥;(3)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4)雙側髖關節病變;(5)嚴重心腦血管基礎疾病影響術后自主活動。
排除復雜關節置換和關節翻修的病例,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患者采用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OCM),男24例,女8例;年齡58~91歲,平均(71.8 ±12.3)歲。對照組30例患者采用微創后外側入路行髖關節置換術(MPA),男19例,女13例;年齡63 ~ 89歲,平均( 72.3土 9.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種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對照組采用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規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指導[5],術后6 h 局部疼痛減輕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有效咳嗽咳痰,每天 2-3 次。床上進行下肢訓練,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踝泵運動,每組 15-20 次,每天訓練 3 次。臀大肌力量訓練:肛門收縮 5-10 秒,放松 5-10 秒,每組 15-20 次,每天 3 次。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屈曲 <45°。鍛煉時平躺仰臥,雙下肢外展中立位將腿伸直,緩慢將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動,足尖保持向前,使髖屈曲 < 90°,保持 5 s 后回到原位放松,每次訓練 3 min 左右,3 次/d。術后 5 ~ 7 d 患者可嘗試下床活動。
1.2.2 實驗組在常規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輔助髖關節活動范圍的指導,因OCM假關節穩定性好,患者術后可以做任何活動,如交叉雙腿、蹺二郎腿、坐矮凳等。術后2~3天即可在醫生指導下下床活動。
評價指標[6]? 觀察兩組術后住院時間、VAS評分、Harris髖關節評分、髖關節活動度。
統計學分?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對兩組患者間計量資料(年齡,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手術前后Harris評分,VAS評分,術后髖關節活動度)采用(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性別比,口服鎮痛藥物比例,術后使用助行器比例)的比較采用例數(%)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a值取雙側0. 05。
2 結果
2.1 患者術前一般情況不存在統計學差異(表1)。
2.2? 患者手術及住院指標(表2)。
2.3 患者術前與隨訪的各評分比較(x ± s)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年齡大、體質差,實施THA可以減輕髖關節損傷造成的疼痛,緩解髖關節功能障礙,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質量[7-8]。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采用臀中肌前間隙入路,對血管損傷小,術后出血少,軟組織損傷輕,并保留了關節囊[9]。術后體位要求不高,脫位發生率低,關節功能康復快,治療三個月后髖關節評分高。術后3天即可下床活動,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改善了術后早期恢復情況,縮短了患者住院恢復時間及醫療消耗,從而降低患者醫療費用,并提升了滿意度。多種住院指標均顯示出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的優勢[10],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縮短了近 5 d。
通過32例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康復指導及注意事項的宣教,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11]。由于其手術方式的優越性,較常規全髖置換術易于護理。通過鍛煉,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好,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護士應不斷改進護理方式方法,更大限度地滿足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康復需求。
參考文獻:
[1]Higgins BT, Barlow DR, Heagerty NE, et al. Anterior v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rthroplasty, 2015, 30(3): 419-434.
[2]Sheth D, Cafri G, Inacio MC, et al. Anterior and Anterolateral
Approaches for THA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Dislocation Risk Without Higher Revision Risk.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5,473(11): 3401-3408.
[3]Alecci V, Valente M, Crucil M, et al. Comparison of primary total
[4]hip replacements performed with a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the standard lateral approach: perioperative findings. J Orthop Traumatol, 2011, 12(3): 123-129.
Christensen CP, Jacobs CA. Comparison of Patient Function during the First Six Weeks after Direct Anterior or Posteri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A Randomized Study. J Arthroplasty,2015, 30(9 Suppl): 94-97.
[5]袁立,袁紅等.術前康復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11):1171-1172.
[6]陳朦村,楊述華,葉樹,等.楠直接前路與微創后外側入路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早期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7,11(4):344-351.
[7]夏惠玲.髖關節置換術后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J].北方藥學.2012,9(5):126-127.
[8]曾秀瓊.高齡并存基礎疾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2):1513-1514.
[9]趙明,胡懿郃,曾敏.前路微創髖關節置換術早期療效評價[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7,31(1):11-16.
[10]張先龍,王琦,蔣垚,等.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8):512-515.
[11]馬莉莉,管曉東等.依從性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中國醫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論文摘要集.2015,08(13):95.
作者簡介:
張媛,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通信作者:
林英,女,副主任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