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谷霖 朱君 李國春


【摘? 要】目的:觀察中醫治未病理念用于冠心病預防保健效果。方法:選取了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4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按辨證分型標準行中醫干預,分析患者干預效果。結論:在干預后患者各類型病情積分均小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患者空腹血糖以及hs-CRP水平與干預前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中醫治未病理念用于冠心病的臨床治療當中能夠對患者病情進行細分從而給出針對性的個人化干預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并對患者血脂水平進行有效調節,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治未病理念;冠心病;預防保健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268-02
我國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此病發病率較高,主要患病人群為老年人群體[1]。目前冠心病的治療手段繁多,然而其病死率依然在逐年遞增。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中醫治未病理念用于冠心病預防保健效果,詳情如下所示。
1臨床患者資料與方法
1.1臨床患者資料? 選取了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4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中男女比例為78/52;年齡53~75歲,平均( 57.69±7.34)歲。對所有患者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修訂版)中醫辨證分型[2],主要類型有:心血瘀阻型45例;寒凝心脈型10例;痰濁閉阻型43例;氣陰兩虛型17例;心腎陰虛型20例;陽氣虛衰型15例。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經診斷確認為冠心病;病情符合胸痹病中醫辨證標準。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本次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1.3方法? 對所有患者按辨證分型標準行中醫干預,干預詳情:依據不同的分型結果,在經方的基礎上適當加減藥味及藥量,發放形式為顆粒劑,每日沖服1次;每日為患者耳穴按壓3次;指導患者做五禽戲中鹿戲演化而來的保健操。
1.4觀察指標??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中醫證候病情積分改善情況進行判定,輕度主要癥狀記2分,中度為4分,重度為6分,輕度次要癥狀記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記錄患者干預前后積分。對患者干預前后血脂、血糖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進行記錄。
1.5統計學方法? 對患者的病情積分情況和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使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積分情況和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兩者之間p值小于0.05,則代表患者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干預前后的病情積分情況 患者干預后各類型病情積分均小于干預前,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患者干預前后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 干預后患者空腹血糖以及hs-CRP水平與干預前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前,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3討論
在中醫學當中冠心病歸劃于“胸痹”范疇,病機主要是患者年老體虛,久病之下氣血陰陽失調,以及日常飲食不當,勞累過度等,病情發展與患者肝、脾、腎臟器的功能相關,病性為本虛標實,多見虛實夾雜[3]。中醫學通過辯證分型為患者劃分患病類型,從而針對性給出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有效調養,改善患者病情,增強患者心臟功能。
中醫“治未病”理論的首要記載出自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其理論內涵為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個人身體素質,從而達到少得病、不得病的目的[4]。這種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一直是中醫學理論基礎當中重要的一環,而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學家也為治未病理論做出了更加細致的歸納劃分,主要分為了四個方面,分別為未病先防、欲病先治、既病防變以及病后防復[5]。中醫學治療冠心病的主要原則為化瘀活血、通絡祛痰。在本次研究當中,所有患者均為“既病”范疇,通過中醫辨證分型,針對不同類型的病癥行個人化中醫干預。在干預后患者各類型病情積分均小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中醫治未病理念給出的干預方案能夠針對各類型病癥患者有效改善病情;干預后患者空腹血糖以及hs-CRP水平與干預前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的干預方案能夠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中醫治未病理念給出的干預方案在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治療當中收效甚佳,能夠對患者病情進行細分并給出針對性的干預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并對患者血脂水平進行有效調節,值得在臨床醫療中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訓杰,桂明泰,符德玉, 等.中醫治未病理念用于冠心病預防保健效果觀察[J].人民軍醫,2017,60(8):788-791.
[2]雷軍寧,田紅,荊玉潔, 等.基于體質辨識反治未病思想的辨證施護對冠心病患者的防治作用[J].四川中醫,2019,37(3):202-204.
[3]王正,劉蕊,張宏.“治未病”理論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1):126-129.
[4]蔣銀珂,張琪.從中醫“治未病”探討冠心病的防治[J].河北中醫,2019,41(3):459-462.
[5]雷雨,付蓉.基于“心之脾胃-脂膏生成”關系淺談冠心病防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9,41(4):28-30,47.
作者簡介:
鄧谷霖,男,碩士,主管藥師,研究方向,慢病管理和臨床藥學。
通訊作者:
李國春,女,碩士,主任藥師,研究方向,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和臨床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