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英
【中圖分類號】R19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098-01
在諸多影視劇作品中,手術患者均需要進行手術麻醉,且多數是以扣上面罩方式使患者逐漸睡去,在完成手術后,患者仍然處于安睡狀態,經家屬注視逐漸恢復正常,而現實中手術麻醉同樣如此嗎?在對麻醉發明進行研究可知,很久以前如果出現疼痛情況,僅能利用針刺或冰凍等形式予以緩解,具有較為理想止痛效果,不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整個手術需要醫生與護士將其固定在床上,伴隨患者哭喊聲完成手術,只能展開簡單手術治療。而現代醫學中,手術麻醉是以阻斷人體疼痛信號方式存在,以神經系統為例,比較類似辦公電話網絡,人體大腦屬于交換機,而神經、疼痛部位分別為電話線和電話機,只有對疼痛神經進行阻斷,才能避免大腦接受信號,使患者不會感受任何疼痛癥狀。
1 麻醉過程
現階段,常見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與區域阻滯麻醉,因麻醉方法不同,其操作方法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化。以全身麻醉為例,整個麻醉操作過程可以具體分為麻醉誘導、維持、蘇醒,做個比喻,全身麻醉和飛機飛行相比較,飛機起降屬于危險階段,全身麻醉同樣如此,整個麻醉過程誘導與蘇醒是麻醉的關鍵。當患者進行全麻手術治療時,將患者送至手術室后,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由麻醉師先患者扣上面罩,在患者麻醉作用逐漸發散后,使患者逐漸處于昏睡狀態,為了保證其麻醉效果,還會利用靜脈注入的方式增加麻醉劑量,面罩主要提供氧氣,此過程稱作麻醉誘導,患者通常是以清醒到昏睡狀態,然而,此種昏睡狀態與人們正常睡眠存在一定區別,即麻醉引發昏睡比較接近意識消失。因患者全身肌肉處于松弛狀態,且無任何意識,極易導致患者不具備自主呼吸功能,所以,麻醉醫生需要進行氣管導管的科學設置,與麻醉機進行連接,持續向患者予以氧氣和麻醉氣體,可以確保患者麻醉狀態無缺氧癥狀,是麻醉維持階段。在患者完成手術后,應停止麻藥,保證患者逐漸蘇醒,具體表現為:睜開眼睛后,身體肌肉力量會逐漸恢復正常,需要由麻醉師進行氣管導管的拔除,通常患者會再次出現“昏睡”情況,完成麻醉藥物代謝后,患者也會隨之蘇醒。將其送至監護室進行觀察,時間應超過30分鐘,在確認患者完全清醒后將其轉移至病房。
全身麻醉方式不僅表現為靜脈+吸入,而且還有單純吸入與單純靜脈,無論選擇哪種麻醉方式,均會對患者各系統造成影響,對此,患者全身狀態與其麻醉安全性存在直接聯系。雖然患者整個手術處于“安靜昏睡”狀態,但其體內會根據手術操作出現較大變化,例如:心率和血壓變化,具體表現為麻醉作用下逐漸緩慢;自主呼吸功能的消失,僅能依據呼吸機維持正確呼吸;患者麻醉狀態下的神志狀態,較高睡眠狀態,與昏迷比較接近,不會對手術疼痛等帶來任何影響。
2 有效預防麻醉風險
就高血壓患者而言,尤其是在血壓無法有效控制、系統不能控制狀況下,手術過程往往會出現血壓較大波動,血壓升高會直接導致出血量增加,甚至發生腦出血;低血壓會造成腦供血嚴重不足,最終引發術后腦梗。與此同時,心梗和冠心病等均會對心腦造成影響,使其抵抗力持續下降,引發不同程度心腦血管疾病。在影響心血管的同時,還會影響患者肺功能,例如:伴有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進行麻醉手術后,可能會發生呼吸功能不能恢復的情況,應該通過輔助呼吸方式進行加強,避免患者呼吸功能的逐漸衰竭,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針對以上麻醉風險,如果患者和家屬未對其進行正確了解,會呈現兩種表現,一方面,過分擔心,在害怕麻醉后無法清醒的同時,還會出現緊張和焦慮等情況,然而,情緒波動屬于血壓波動主要原因,極易造成麻醉風險。另一方面,毫不重視的態度,對于麻醉醫師提出風險采取忽視態度,不配合展開術前相關準備,未對血壓、血糖進行有效控制等,均會增加麻醉風險,直接影響其麻醉效果,需要予以重視。因此,預防手術麻醉風險措施包括:(1)做好術前準備,可以降低風險、減少死亡率。手術麻醉前,應對患者異常狀態進行調節,例如:糾正低血壓和貧血等,嚴格按照手術治療標準,向患者禁食禁水,避免出現誤吸的情況。按照患者情況進行術前用藥指導。(2)麻醉選擇和管理,結合患者病情變化與手術方式等,科學選擇其麻醉方法,對于危重患者展開全面討論,制定有效麻醉方案和預防措施等,麻醉醫師需要以無菌狀態進行操作,盡可能保證重要器官基本功能,如果出現意外及時糾正。(3)強化設備檢測,為保證工作人員與患者生命安全,需要提供相關器械設備,如心電圖儀和SpO2監測儀等,全面了解其使用方法,并在使用前展開檢查和校準。(4)堅持遵守崗位職責,麻醉醫師均需要通過專業培訓,對麻醉知識進行了解的同時,還應提升自身工作素質,豐富臨床經驗,掌握麻醉風險和意外處理方案。如果麻醉過程出現異常,需要及時尋找原因,快速進行處理。
3 手術麻醉注意事項
麻醉前訪視:(1)擇期手術患者,要求麻醉醫師提前進行探視,即自我介紹,明確探視內容和目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遺漏病史,如手術麻醉和用藥史等。(2)麻醉醫師進行訪視時,還應該保證衣著整潔,以和藹態度進行溝通和交流。(3)優化術前準備,完善麻醉計劃,告知患者麻醉過程積極配合的重要性,以此消除其緊張、恐懼情緒;掌握手術特點,就麻醉風險與手術風險而言,需要和手術醫生取得溝通,掌握患者基本病情與實際情況等。(4)麻醉前還需要掌握患者現病史,即病因和治療過程等,個人史需要了解其飲酒嗜好與藥物濫用情況等。(5)在回答患者提出問題時,需要以耐心態度,和患者家屬談話,明確麻醉方法與注意事項,告知患者禁食禁飲和排空小便相關事項,以此獲取患者信任,順利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送至手術室后,做好麻醉前準備工作,例如:(1)詢問患者晚上睡眠情況,是否出現發熱或月經等。(2)再次核對患者姓名與手術禁忌癥;檢查輸血與輸血漿替代品,觀察患者是否取出活動義齒,同時取下相關貴重飾物,監測患者生理指標等。(3)護理與麻醉準備中,應降低噪音,減少人員走動與說話,確保患者進入手術室前順利完成全部準備工作。(4)麻醉醫師需要與患者主動交流,觀察患者心理狀況,引導患者及時闡述自身想法與恐懼心理,并對其予以正確疏導。告知患者相關病例恢復情況,幫助患者正確樹立治療信心,同時提高其安全感。(5)操作前告知患者積極配合的重要性,詳細記錄患者各項指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