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超
【摘 ?要】精細地層對比是油藏精細描述的基礎。儲層內部進行多層次逐級細分對比,能有效地提高人們對砂體及隔、夾層的空間分布,外部幾何形態和沉積模型認識的客觀性和精確性,為油田下步精細挖潛奠定基礎。
【關鍵詞】地層對比;儲層;挖潛
1 精細地層對比思路
由于衛22塊開發時間較長,先后進行多次開發方案調整,測井系列不一致,到開發中后期,水淹嚴重,儲層物性發生變化,部分電阻率測井、自然電位等測井曲線形態變化較大,因此需優選能較好地反映滲透性砂體及其整體特征,并具有普遍性的測井曲線。本次優選自然伽馬曲線(GR)、聲波時差(AC),其次是自然電位曲線(SP)、RLLS、RLLD為宏觀對比曲線,主要用于目的層頂面標志層的確定及砂層組旋回的劃分。以縱向分辨率較高的0.25米電阻率、0.5米電阻率曲線,配合三側向、微電極曲線為輔助對比曲線。這樣,可以較好地反映滲透性河道砂巖、河道間的低滲透或滲透性差的薄層砂等過渡巖性。
本次沙三下亞段小層劃分與對比以巖心資料為基礎,以測井曲線形態為依據,充分考慮層間的接觸關系,結合各鉆井剖面的巖性及其組合特征,采用“旋回對比、分級控制、井震結合、骨架閉合”的小層對比方法,即按照沉積旋回,從大到小逐級對比,逐級控制對比精度。
2 精細地層對比方法
總體對比依據采用從大到小的原則,即先進行沙三下亞段界限及其各砂層組界線的劃分與統層,再進行各沉積時間單元(小層)的劃分[1-2],具體對比思路和方法如下:
(1)區域標準層劃分沙三下亞段的頂界、底界
a、在沙三下亞段頂界,普遍分布著區域一級標準層,通過該標準層對比可準確界定沙三下亞段的頂部,并可對整個沙三下亞段的劃分與對比起到控制作用。
沙三下亞段一級標準層的特征是:(長期旋回)
研究區沙三中亞段:以頂、底部沉積了兩套灰白色鹽膏巖層為特征,其間夾油頁巖、泥(頁)巖和灰白色粉砂巖沉積。沙三中亞段底部為全區穩定分布的巖鹽,電性特征極其明顯,表現為:極低的自然伽馬值,電阻率曲線呈現高值,聲波時差呈現中-高幅度低值,自然電位亦表現為大段的異常。在研究過程中,將該巖鹽的底界作為沙三中亞段與沙三下亞段的分界線。該界線之下,自然伽馬曲線變化幅度明顯減小,自然電位曲線和視電阻率曲線也相對平緩。在研究區,該界線分布的范圍主要為井深2600米-2800米。
b、在沙四上亞段頂部普遍分布著區域一級標準層,通過該標準層對比可準確界定沙三段底,即沙四段頂界面。
沙三下亞段,主要發育灰、深灰色泥頁巖、油頁巖、灰質泥巖與粉砂巖不等厚互層,砂巖明顯比沙四上亞段發育,其測井曲線主要表現為一系列中—高視電阻率尖峰與鋸齒狀的低電阻率值間互,自然電位曲線主要為在基值的基礎上,出現齒狀、漏斗狀、指狀、圣誕樹狀或箱狀。沙四上亞段為一特殊巖性段,在研究區主要為灰色泥巖、頁巖、油頁巖,夾粉砂巖、細砂巖、灰質砂巖、白云巖、灰巖,自然電位呈小波狀起伏。沙四上的視電阻率基值、峰值一般高于沙三下地層,具一系列密集的高視電阻率尖峰,又稱“高阻密集層”,自然伽馬曲線則呈“脈沖”狀,變化幅度明顯增大,頻率明顯增高。沙三段與下伏沙四段呈整合接觸關系,二者界線處電性特征變化明顯,具高視電阻率凸起、較低自然伽瑪尖峰,自然電位偏正。研究區該界線一般分布在井深3000米左右,穿過該界線的并不多。
(2)湖平面升降旋回性劃分各砂組的界限
按照“旋回對比、分級控制、井震結合、骨架閉合”的原則,利用測井曲線旋回特性界定砂組,衛22塊沙三下亞段湖泛泥巖顯示高自然伽瑪、高自然電位、高聲波時差、低電阻率的特征,湖泛泥巖中一般有油頁巖層發育。研究區最大湖泛面位于6-1小層頂部。湖泛面系指基準面上升達高點位置時由湖泛作用形成的弱補償或欠補償沉積界面,不同級別的基準面旋回中均可發育有湖泛面。在長期基準面旋回中,湖泛面一般位于層序的內部,成因與基準面大幅度上升達最高點位置后,出現區域性的欠補償或無沉積作用有關,在區域地層對比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等時對比意義。在對研究區取心井巖心觀察描述時發現,沙三下亞段多發育沖刷面、泥巖顏色表換界面,層理變化界面,這些界面記錄著基準面與的變化信息,反映出巖石序列中旋回變化以及沉積環境的變化。
(3)測井曲線的旋回變化劃分小層
優選自然伽馬曲線(GR)、RMM、RMN電阻率作為宏觀對比曲線,縱向分辨率較高的0.25米電阻率(R025)、0.45米電阻率曲線(R045)疊合使用,配合聲波時差曲線(AC)、自然電位曲線(SP)在各砂組內部,根據測井曲線的旋回變化劃分小層,采用等厚對比、疊置砂體劈層對比、下切砂體對比、相變細分對比等模式指導完成研究區小層劃分與對比工作。
(4)封閉骨架剖面控制全區對比
優選工區鉆遇層位全、構造簡單、沉積特征明顯的老井成16橫、9縱共25條閉合骨架剖面,骨架井的分層原則上尊重原劃分方案。封閉骨架剖面作為工區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指導其它非骨架剖面井的地層對比工作。采用“封閉骨架剖面控制對比”方法。骨架井小層劃分原則上充分尊重原劃分方案,確定沙三下亞段的各分層界限,其它井對比以骨架井為依托,先進行砂層組界線的劃分,再進行各小層的劃分與統層。以封閉骨架剖面作為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完成其它非骨架剖面井的地層對比。在對比過程中保證每條對比剖面都包含幾口骨架剖面井。
(5)測井曲線的次旋回變化劃分單砂體
同一單期河道的砂體層位在橫向上基本相當或者是漸變的,如果臨井層位差異大,則存在不同單砂體,有時在同一個小層內也存在兩期砂體的疊置。因此為了后一步的精細研究,我們根據同一小層內砂體物性的橫向以及垂向的變化,將所劃分成的35個小層劈分成了70個單層以達到精細化研究的目的。
(6)充分利用河流-三角洲沉積模式指導對比
綜合考慮工區及其周圍河流-三角洲沉積特點,利用“水系、分支河道流向、曲流河點壩側積方向”等沉積模式,按河道沉積方向、曲流河點壩側積方向追蹤對比;
3精細地層對比結果
根據上述的原則和標志層,完成全區124口井小層劃分與對比。將研究區沙三下亞段劃分為10個砂組35個小層。其中Ⅰ砂組由上至下劃分成4個小層,Ⅱ、Ⅲ、Ⅳ、Ⅴ砂組由上至下劃分成3個小層,Ⅵ砂組由上至下劃分成4個小層,、Ⅶ砂組由上至下劃分成3個小層,ⅧⅤ砂組由上至下劃分成4個小層,Ⅸ砂組由上至下均劃分成3個小層,Ⅹ砂組由上至下劃分成5個小層,共劃分出35個沉積時間單元的36個地層界線(表2-2)通過對比,研究區沙三下亞段砂組厚度介于20.5至50.3米之間,平均厚度為31.917米,小層厚度為5.39~19.15米不等,平均厚度為9.64米。
4成果應用及結論
在精細地層對比的基礎上,實施油水井措施16井次,累積增油3267噸,有效地提升了老油田的效益開發水平。本次研究成功應用表明,對于進入開發中后期油藏,在精細地層對比的基礎上,深化效益挖潛,也能取得不錯效果。
參考文獻:
[1] 單敬福,王峰,孫海雷,等.同沉積構造組合模式下的沉積層序特征及其演化[J].地質論評,2010,56(3):426~439.
[2] 紀友亮,張世奇 陸相斷陷湖盆層序地層學[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28-36.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文衛采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