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
摘要:國家消亡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社會主義關于未來國家發展方向的重要內容。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辯證法的確立,為科學地認識國家提供了方法論武器,從經濟維度、政治維度與人本維度論證了國家消亡思想。經濟維度規定著經濟基礎——私有制的廢除,政治維度規定著階級基礎的消滅,人本維度規定著人的自由本質的回歸。三個相互關聯的本質維度構成了馬克思的國家消亡思想。明確這三個維度,不僅有利于糾正對馬克思國家消亡思想的形而上學理解,而且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的國家思想。
關鍵詞:馬克思;國家消亡;私有制;階級消滅;自由人聯合體
長期以來,對馬克思的國家消亡思想有多種不同的觀點。有的從唯物史觀角度,將國家的消亡理解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有的認為國家的消亡是烏托邦神話,有的認為國家消亡思想是與馬克思的國家觀相沖突的,是馬克思反對馬克思,有的認為國家消亡會導致專制主義與極權主義。所有這些觀點都基于一定的方法論,有其科學性與局限性。但是作為國家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消亡思想的本質規定性是什么,這是我們把握馬克思關于國家未來發展趨勢的關鍵所在。
本文認為,馬克思國家消亡思想的本質規定性體現在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經濟維度、政治維度與人本維度,只有正確認識到三個維度的關系,堅持、鞏固這三重維度,國家消亡思想的科學性與真理性才能得到不斷彰顯。
一、國家消亡思想的經濟維度——私有制的廢除
唯物史觀強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運動關系。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國家是一種剝削、壓迫勞動者的機器,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不是人的本質的實現, 而是被迫的異化的勞動。只有當生產力獲得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勞動成為了人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求,國家機器才能擺脫它壓迫無產階級的異己性質,置于廣大勞動者與無產階級的的共同管理之下,實現舊式分工的消失、自由時間的支配與勞動的自主。
私有制與異化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但是在私有制的經濟條件下,人的勞動發生了異化。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作為一種不依賴勞動者勞動的異己存在物與勞動者相對立。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剖析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規定性: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相異化、勞動者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異化勞動下,人的類本質變成了異己的本質,變成了一種維護個人生存的手段。
消滅私有制就是消滅對財產的使用權、處分權與剩余價值的索取權,消滅資產階級憑借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彼接兄频南麥缛Q于現實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二、國家消亡思想的政治維度——階級的消滅
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造就了日益對立的兩大階級——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階級對立的簡單化,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國家的最后形式,是消滅階級進行階級階級斗爭的有力武器與重要保證。無產階級專政在進行階級斗爭消滅階級差別過程中必然消滅自身,實現國家的消亡。
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也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國家的產生是階級斗爭的需要,國家的消亡也受到階級關系變化的制約。當國內階級壓迫的消除,國家的對內鎮壓職能就會減弱;當國際上不存在了階級與階級斗爭,國家的對外職能也就隨之消亡?!半S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0頁。]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使命、內容就是“把社會供養而又阻礙社會自由發展的“國家這個寄生贅瘤迄今所奪去的一切力量,歸還給社會機體”。統治一旦失去了對象,統治本身就會成為多余的東西,國家也就消亡。
階級消滅是國家消亡的前提,國家消亡是階級消滅的必然結果。階級和國家是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變成了經濟發展的阻礙,一旦達到這一階段,國家的存在就變得不必要。國家消亡是鎮壓職能逐漸縮小,管理職能逐步擴大。共產主義共同體階段的機構只具有管理職能,當消滅了階級與階級差別,人類就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鎮壓職能完全消失,管理職能通過自身量的積累成為共產主義共同體的職能。
三、國家消亡思想的人本維度——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對政治解放的超越,這里的政治解放有兩種規定性:其一是國家從宗教中分離出來,實現政教分離;其二是國家公民獲得了實現自由的權利,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國家從政治上廢除了宗教、職業、文化程度的差別,但是這些差別在世俗社會領域——市民社會獲得了更加純粹的表現形式。政治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前提,只有實現了政治解放,才能向人的解放邁進;政治解放有其局限性,必須推進人的解放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超越政治解放,實現人類解放的進程就是國家逐漸消亡的歷史過程。
實現人的解放意味著人成了現實的類存在物。人類社會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上升的、前進的。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必然性是通過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更替中實現的,根源在于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人的解放的實現不僅取決于人本身,而且取決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與社會關系,同樣,人的本質無法得到人自身的說明,需要求助于外界的社會發展。在階級對立與階級壓迫的年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的本質與社會關系也必然被異化,只要有國家存在的社會,人的發展就是被迫的與不自由的,人的本質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實現,個人的自由與解放也得不到實現。因此,人的徹底解放,人的自由發展的獲得在于國家存在的消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王剛.馬克思國家消亡論域中的國家社會性探析[J].長江論壇,2016(03):9-14.
[5]李楠,于劭巖.馬克思對盧梭國家消亡思想的創新[J].保定學院學報,2015,28(03):24-27+48.
[6]劉巍.“國家消亡”理論的時代教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08):89-91.
[7]姜正君.希望還是神話:馬克思的國家消亡論闡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1):1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