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關于法律上死亡認定的標準,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然而認定死亡的標準和腦死亡勞動者是否可以獲得工亡保險有直接的關系,并且工傷保險待遇與工亡保險待遇差別巨大,亟需引起我們的關注。對相關法律法規、已判案例、學術觀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三界關于此問題的異同之處。
關鍵詞:腦死亡;工傷認定;死亡標準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死亡是一個爭議多多的話題。關于在法律上的死亡界定,我國并沒有出臺有關的認定標準。司法實踐中,共存在心死亡、腦死亡兩種死亡標準,這兩種死亡標準如何適用一直是困擾我們司法實踐的一個難題。
最近幾年,工傷導致死亡的案子顯著增加,心死亡的標準不能契合實際的工作需要,很多案子涉及了腦死亡立法問題,一部分案件的裁判需求和目前的法律法規間相矛盾。比如,當勞動者突發疾病時,對其搶救過程中,不少情況是其已腦死亡,借助機器保持著心臟的跳動,從而使其具有生命體征,那么此種情形是不是死亡呢?
二、腦死亡標準是否工亡認定標準的立法分析
在北大法寶網站上輸入 “工傷”“死亡時間”進行檢索,共搜到7篇中央法規司法解釋,31篇地方法規規章。對比中央與地方法律法規可知:
在中央立法層面,對于“腦死亡標準是否工亡的認定標準”,我國尚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工傷保險條例》十五條僅僅表述了認定工亡的條件。對于“死亡時間的確定”問題,由《民法總則》第十五條和國衛規劃發〔2013〕57號規定可知,死亡時間的確定到底腦死亡時間還是臨床死亡時間的問題,由醫療衛生機構確定,但是目前我國醫療機構出具的死亡證明的死亡時間均是臨床死亡時間,即心跳停止時間。
在地方立法層面,只有遼寧省采用了臨床死亡標準即心死亡標準,直接規定腦死亡標準不是工亡的認定標準。其他地區對于此問題,尚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于“死亡時間的確定”問題,湖南省和遼寧省規定與中央保持一致。
三、腦死亡標準是否工亡認定標準的司法分析
(一)司法數據分析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按照輸入“腦死亡”、“工傷認定”、“死亡標準”條件進行檢索,共檢索到99個案例,經其中無效案例共35個,有效案例共64個。在64個有效案例中,認為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的有30個案例,認為腦死亡標準不是工亡認定標準的有34個案例。
在認為“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的30個案例中,共有兩種裁判理由:第一,《工傷保險條例》所體現的是對于勞動者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加以保護的立法精神,所以當沒有具體的法律予以規定時,應采取有利于勞動者的解釋。第二,腦死亡具備無法逆轉的特征,所以采用腦死亡標準更加科學、更理性。
持相反觀點的34個案例中,共有兩種裁判理由:第一,依據《民法總則》第十五條規定和國衛規劃發[2013]57號規定,自然人死亡時間以醫學證明為準。因此,判斷是否死亡采用臨床死亡標準。第二,鑒于我國目前未對死亡標準的判定作出明確規定,所以主張以腦死亡標準作為工亡認定標準無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二)司法小結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64個有效案例中,“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的案例共30個,占比47%,相反觀點的案例共34個,占比53%,“腦死亡標準不是工亡認定標準”觀點所占比例略高,但兩種觀點占比幾乎持平。
“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的30個案例中,共有20個案例即67%的案例以理由一裁判,共有5個案例即16.5%的案例以理由二裁判。由此可見,在司法案例中,大部分法官以解讀《工傷保險條例》立法的本意,保護勞動者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為依據。
在認為“腦死亡標準不是工亡認定標準”的34個案例中,共有18個即53%的案例以理由一裁判,共有4個即12%案例以理由二裁判。由此可見,在司法案例中,大部分法官以醫學證明上的時間為死亡時間,即采用臨床死亡標準。
四、腦死亡標準是否工亡認定標準的二手文獻分析
在中國知網上輸入“腦死亡”并含“工傷”條件進行檢索,搜索到的文獻期刊共14篇。14篇文獻期刊中,除去與研究主題無關的1篇文獻,在13篇有效文獻期刊中,2篇即15.3%的文獻無作者觀點,有2篇即15.3%的文獻作者觀點為:心跳死亡、腦死亡標準并存作為認定工亡的標準。有2篇即15.3%的文獻作者觀點為:腦死亡標準不是認定工亡的標準,采用心跳死亡標準。7篇即54%的文獻作者觀點為:腦死亡標準是認定工亡的標準。
綜上,共存在著三種學術觀點,有69.3%(54%+15.3%)的學者認為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只有15.3%的學者持相反觀點。因此,學術界幾乎認為腦死亡標準是認定工亡的標準。
五、小結
經過以上分別對立法界、司法界、學術界關于“腦死亡標準是否工亡認定標準”的分析,可知立法、司法、學術三界達成的共識是:對于此問題,均未達成一致意見。在認為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的觀點中,司法界和學術界大部分以《工傷保險條例》立法本意在于對勞動者合法的權利利益加以保護為依據,相反,認為腦死亡標準不是工亡認定標準的觀點部分則以醫學證明上的時間為支撐。
在立法界,對此問題沒有明確規定,并且規定以醫學證明上的時間為準,也就是說,立法界將工亡標準的確定交由醫療衛生機構確定,只是目前我國的死亡證明記載時間以臨床死亡時間為準,即心跳死亡時間。由于立法界未明確規定此問題,司法界在裁判結果中存在著兩種觀點即腦死亡標準是或不是工亡認定標準。但是這兩種觀點所占比例均衡,相差不大。在學術界,關于此問題出現了第三種觀點,即腦死亡標準和心跳死亡標準共存作為工亡認定標準,此種觀點學者將何時適用何種標準的權利交由醫務人員確定,但是綜合來說,大部分學者贊同腦死亡標準是工亡認定標準,且呼吁我國腦死亡法加速出臺。
參考文獻
[1]唐惠,曹燕.腦死亡與工亡認定[J].法制與經濟(上旬),2011(11).69-69.
[2]吳超.彭某工傷認定案分析--以48小時條款為中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3] 黃翔,顧中原.一則工傷認定行政訴訟案件改判引發的思考.[J].中國勞動,2018(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