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摘? 要】目的:探討高中畢業生群體的患病情況及原因。方法:對參加某校2018年度招乘體檢中465例高中畢業生的超聲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超聲檢查465例中檢出疾病59例,檢出率12.69%,排在前五位的是肝內鈣化灶、膽囊息肉樣病變、脂肪肝、膽囊結石、腎結石等。結論:超聲檢查安全、無創、經濟及方法簡單,為年輕群體的防病控病提供參考依據。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288-02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采用無痛無創、簡便、快速、準確率高、可重復性強、檢查費用相對較低的超聲檢查技術對人群進行檢查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同時隨著超聲醫生對腹部疾病認識的不斷提高,使許多疾病得以被在早期發現。本文對2018年3月參加某校招乘體檢的高中畢業生465例進行了腹部超聲檢查,現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對象:參加某校招乘體檢的高中畢業生465例,男性216人,女性249人,年齡16-19歲。均無既往史及臨床癥狀。
1.2? 檢查儀器及檢查方法:儀器采用美國GE公司的LOGIQ P6 PRO和飛利浦公司的PHILIPS HD11 X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腹部凸陣探頭3.5-5MHz。采用二維超聲常規檢查,必要時加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受檢者當日清晨空腹,充分暴露腹部,檢查時取仰臥位、左(右)側臥位及俯臥位,對肝臟、膽道系統、胰腺、脾臟及腎臟做多切面掃查記錄檢查結果。
2結果
465例應屆高中畢業生中,59例超聲檢查檢出疾病,檢出率12.69%。按病種檢出率分析,排在前五位的從高到低依次為:肝內鈣化灶、膽囊息肉樣病變、脂肪肝、膽囊結石、腎結石,不同疾病檢出及性別分布情況見下表。
3討論
3.1? 肝內鈣化灶 ?在 20~50 歲的人群多見,一般為單個鈣化灶,多數肝內鈣化灶是在正常體檢時偶然被發現,對于肝內單個或多個孤立無融合的鈣化灶,無自覺癥狀和體征,可能與先天發育、營養不良、鈣磷代謝紊亂或損傷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某些病變,如肝內膽管結石、肝膿腫或肝臟創傷愈合后改變。肝內鈣化灶的出現多表明病變已趨穩定或愈合,通常局限于疾病區內,是肝實質的非特異性鈣化[1]。肝內鈣化灶超聲表現為:肝內各地位內是呈弧形、圓形或不規則形強回聲,境界清晰,有時伴有明顯聲影,無擴張的膽管可見[2]。本次超聲檢查發現肝內鈣化灶18例,檢出率最高,且年齡均小于20歲,男性多于女性。
3.2? 膽囊息肉樣病變 ?膽囊息肉樣病變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但以非腫瘤性病變為多,一般認為直徑15mm以上的膽囊息肉樣病變惡性腫瘤性病變可能性大,故膽囊息肉樣病變近幾年來倍加重視。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慢性炎癥有密切關系。一般癥狀輕微,甚至無癥狀,多在超聲檢查膽囊時發現。超聲檢查可清楚顯示形態、部位、大小、數目及組織回聲特征等。超聲檢查中可見膽囊腔內壁上的息肉樣病變,不隨體位變動而移動,息肉樣病變后無聲影,可以是單個或多個,對于較大的膽囊息肉樣病變應檢測有無血流信號。影像學檢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質,所以體檢發現病例應進行隨訪,觀察其動態變化,以防惡變。本次檢查結果中,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例數多,且男性多于女性。
3.3?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3]。脂肪肝是因過量飲酒、肥胖、蛋白質缺乏、妊娠、慢性肝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和藥物毒性作用等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脂肪肝的臨床表現多樣,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癥狀,患者多于體檢時偶然發現。中、重度脂肪肝有類似慢性肝炎的表現,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或右上腹隱痛等。超聲檢查是診斷脂肪性肝病重要而實用的手段,其診斷脂肪性肝病的準確率高達70%-80%左右[4]。其超聲表現為肝臟輕度或中度增大,輪廓尚較整齊平滑、肝緣可較圓鈍。聲衰減和散射明顯增加,近場回聲細密,呈一片云霧狀改變;遠場回聲衰減微弱而稀少。肝腎回聲反差增大。肝內管道分布走向常不太明顯,各級分支多不易顯示。本次檢查發現脂肪肝8例,均為男性,輕度脂肪肝6例,中度脂肪肝1例,重度脂肪肝1例,檢出率較高。
3.4? 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主要見于成人。膽囊結石與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和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都能導致結石形成,個別地區和種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長期腸外營養、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因素都可引起膽囊結石,同時也認為與人們食物成份比例不合理(高脂飲食、低纖維成分),進餐方式不良習慣(不食早餐或晚餐過飽)等有關。大多數患者無癥狀,僅在體檢時發現,稱為靜止性膽囊結石。部分患者的膽囊結石的典型癥狀為膽絞痛,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首選超聲檢查,其診斷的準確率接近100%[5]。典型超聲表現為:膽囊內有強回聲團,后伴聲影,隨體位改變而移動。本次超聲檢查發現6例,且男性多于女性。
3.5? 腎結石 ?腎結石是為泌尿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發生于青壯年,左右側的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影響腎結石形成的因素很多,年齡、性別、種族、遺傳、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和職業與結石的形成相關。40%~75%的腎結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結石較大,移動度很小,表現為腰部酸脹不適,或在身體活動增加時有隱痛或鈍痛。較小結石引發的絞痛,常驟然發生腰腹部刀割樣劇烈疼痛,呈陣發性。超聲檢查且有獨特的優點,尤其多見X線不顯影的陰性結石或骨骼重疊、胃腸道氣體及糞便掩蓋者,可較清晰地顯示結石的大小、數目和空間位置,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典型超聲表現為:腎內顯示斑點狀或團塊狀強回聲,后伴明顯聲影。這次體檢中也檢出6例,男性發病多于女性。
3.6? 腎囊腫 ?腎囊腫是成年人腎臟最常見的一種結構異常,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可以為單側或雙側,一個或多個,直徑一般2cm左右,也有直徑達10cm的囊腫,多發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越來越高??赡芘c某些腎疾病導致腎小管阻塞、連接不良或腎退行性變有關。單純腎囊腫一般沒有癥狀,只有當囊腫壓迫引起血管閉塞或尿路梗阻時可出現相應表現,有可能對腎功能產生影響。超聲顯像診斷腎囊腫的準確率高,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從而可免除昂貴的CT檢查和具有一定損傷的腎動脈造影。腎囊腫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單側或者雙側腎實質內顯示單個或多個圓形或橢圓形無回聲區,囊壁薄而光滑,其內透聲好,后壁回聲增強。囊葉直徑約0.5-10cm。本次檢查中,檢出率相對較低,男性多于女性,可能與年齡有關。
3.7? 脾大 ?脾臟作為最大的網狀內皮系統組成部分,因自身疾病引起的腫大較少見,而全身系統性疾病累及脾臟時會出現脾大。如各種急慢性全身性感染,脾臟會因顯著充血與炎細胞浸潤而增大[6]。在正常狀態下一般摸不到脾臟,如果仰臥或右側臥位可能觸摸到脾臟邊緣即可認為是脾大。超聲對確定脾大及原因有重要的輔助診斷價值,是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其超聲表現為:脾厚度大于4.0cm,應考慮有脾大的可能。本次檢查中,脾大的檢出率相對較低,均為男性。
3.8? 肝臟腫瘤 ?本次檢查中發現肝臟腫瘤2例,男女檢出率一樣,從超聲圖像上看,考慮為良性的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是一種血管的先天性畸形,是由胚芽的錯構而成,有認為固醇類激素有促使其擴張和增生的作用??砂l生于肝臟的任何部位。肝血管瘤多無明顯不適癥狀,當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時,可出現癥狀。超聲檢查能較早發現病灶,其超聲表現為高回聲,低回聲結節,內部回聲欠均勻,形態規則,界限清晰。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有報道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為0.25%-5%。本次檢查檢出率0.44%,跟報道相吻合,該兩例肝臟腫瘤的超聲雖未能做出肯定的診斷,但還是為臨床提供了與診斷相關的重要信息,可定期觀察隨訪。
3.9? 先天性單腎缺如 ?先天性單腎缺如是先天性腎臟及尿路畸形常見疾病之一。主要的原因是在輸尿管芽上。胚胎期一側腎組織和輸尿管芽生長紊亂、未能發育,對側腎常呈代償性肥大。先天性單腎缺如,若孤立腎正常時,臨床上多無癥狀。其主要超聲聲像圖表現為:一側腎區無腎回聲,同側輸尿管走行沿途包括異位腎常見的區域內皆無腎回聲。對側腎代償性增大,實質增厚、腎竇輪廓增大、腎內部整體結構正常[2]。本病約占單腎先天性畸形的0.1%,男性多于女性,本次檢查中發現了1例,男性。
綜上可見,高中畢業生人群中不健康的比例大,且男性檢出率高于女性。發病較高的膽囊息肉樣病變、脂肪肝、膽囊結石、腎結石等可能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住校生活中的不良生活習慣,錯誤的健康意識等造成的。這次超聲檢查發現的所有疾病均無癥狀,但其中的部分疾病存有潛在風險,一旦突然出現臨床癥狀,對自身是不益的。因此,年輕群體的超聲檢查是有必要的,超聲檢查能清晰顯示內臟器官及病變的形態結構,大大提高了早期病灶的檢出率,使一些潛在疾患得以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
參考文獻:
[1]侯明輝,薛雁山,耿樹勤等.肝結核的CT表現【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6.30:151-154。
[2]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6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981-982。
[3]姜玉新、冉海濤 醫學超聲影像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190-191。
[4]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08-409。
[5]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54-455。
[6]曹海銀,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