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夏玲
【摘? 要】目的:討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入風險管理理論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篩選出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實施手術療法的患者90例,應用數字隨機表對患者進行分組,即參照組與觀察組。參照組運用基礎性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基于參照組增加運用風險管理理論。記錄、對比兩組的護理結局。結果:實施干預后,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13.34%(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2.22%(P<0.05);較之參照組,觀察組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明顯縮減8.89%(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入風險管理理論,護理結局甚佳,能夠有效防控護理風險,削減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對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創建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風險管理理論;手術室護理管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303-01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技術部門之一,也是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處理的主要場地[1]。受多種因素作用,當患者在手術室內進行手術治療時,極易伴隨焦躁、憂郁等不良情緒,對手術過程的順利開展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2]。本次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護理措施
1.1一般資料
篩選出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實施手術療法的患者90例,應用數字隨機表對患者進行分組,即參照組與觀察組,例數均為45例。參照組中男女例數之比為23:22,年齡均數為(43.23±3.23)歲;觀察組男女例數之比為24:21,年齡均數為(44.76±3.76)歲。
1.2護理方法
參照組運用基礎性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即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為患者介紹手術治療方案、手術處理時間、術中及術后需要加以注意的相關事項等;術前應對手術室實施消毒處理,并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術后應對患者進行基礎性的護理干預,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波動情況。觀察組基于參照組增加運用風險管理理論。首先應創建風險護理管理小組,組內成員應選取護理經驗相對豐富的護理人員,確保小組成員能夠全面評估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并針對已發生的護理風險提出針對性的處理方案。同時應對組內成員開展相關的培訓工作,以便增強護理人員的相關技能及安全防范意識。此外,還應向護理人員介紹相關的法律常識,以便增強相關人員的個人法律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嚴格遵循相關的消毒、隔離及管理制度。術前,需對手術室內的各類醫療器械進行消毒,全部醫護人員在進入手術室前均應先更衣、消毒;術后,需詳細清點醫療藥品及醫療器械,以免手術器械或醫療藥品殘留在患者體內。同時需加強手術儀器的管理,確保手術儀器的應用完全符合相關的規范制度。相關的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臨床表征,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異常情形,同時應對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等生命體征實施監測處理,一旦發現異常情形,應及時聯系相關醫師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處理措施。
1.3觀察指標
記錄、對比兩組的護理結局。
記錄、對比兩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借助問卷調查法來對患兒及其家屬的護理結局滿意度實施評估。問卷內容包含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護理過程中的舒適度等方面。問卷分值區間為0-100,若分值超過85分,則標記為滿意,若分值為60-85,則標記為基本滿意,若分值低于60,則標記為不滿意。
記錄、對比兩組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情況及醫療事故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接受t檢驗,計數資料接受x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對照
參照組中對護理服務評價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的例數分別為12例、26例、7例,對應的占比分別為26.67%、57.78%、15.56%,即護理服務滿意度為84.44%;觀察組中對護理服務評價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的例數分別為15例、29例、1例,對應的占比分別為33.33%、64.44%、2.22%,即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7.78%。可見,實施干預后,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13.34%(P<0.05)。
2.2 兩組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情況及醫療事故的發生情況對照
參照組中包含10例切口感染患者,即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率為22.22%;觀察組中包含3例切口感染患者,即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率為6.67%。可見,實施干預后,較之參照組,觀察組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率明顯縮減15.55%(P<0.05)。
參照組中存在5例醫療事故,即醫療事故的發生率為11.11%;觀察組中僅存在1例醫療事故,即醫療事故的發生率為2.22%。可見,實施干預后,較之參照組,觀察組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明顯縮減8.89%(P<0.05)。
3討論
手術室是院內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部門,同時也是醫療資源應用最為頻繁的部門,故而在不斷提升醫療水平的同時,也應增強醫護溝通,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手術室護理管理制度,以便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風險管理理論屬于新型的手術室風險管理措施,能夠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做好風險評估,并及時對可能產生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防控,以便削減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3]。相關研究發現,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入風險管理理論,不僅能夠提升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同時能夠有效削減切口感染事件及醫療事故的發生率,對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創建具有積極意義[4]。對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展開分析可知,實施干預后,較之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13.34%;觀察組切口感染事件的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2.22%;較之參照組,觀察組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明顯縮減8.89%。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入風險管理理論,不僅能夠為護理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醫護安全,促進醫患關系朝著良好和諧的方向發展,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滿足患兒的合理性需求,并實施全面性、高效化的護理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加入風險管理理論,護理結局甚佳,能夠有效防控護理風險,削減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對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創建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月杰.風險管理理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運用與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9):182,185.
[2]黃倩.風險管理理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18):17-18,21.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8.017.
[3]李春玲,廖春蓮.風險管理理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4):3260-3261. DOI:10.19435/j.1672-1721.2017.24.065.
[4]劉儉.手術室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理論的應用效果研究[J].醫藥前沿,2019,9(1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