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華

【摘? 要】目的:探討基層醫院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進辦法。方法:將2018年4月到2019年5月我院進行檢驗的300例微生物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對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比例進行計算,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之后依據不合格的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結果:經檢驗可知,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例數共29例,其中主要包括分泌物標本、血液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等,不合格的因素主要包括標本污染、采集時間錯誤、送檢不及時、采血量不足、非標準痰等。結論:標本污染、采集時間錯誤、送檢不及時、采血量不足、非標準痰是導致基層醫院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臨床檢測人員需要依據上述因素提出針對性的策略。
【關鍵詞】基層醫院;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原因及改進辦法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319-02
進行臨床微生物標本檢驗能夠有效的明確患者的疾病類型與疾病程度,便于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伴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設備的不斷更新,臨床檢測人員能夠對病理過程進行較為準確的判斷[1]。臨床微生物標本的主要監測過程分為標本采集、保存、運送等過程,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則將導致臨床微生物標本出現檢驗不合格因素,進而無法獲得準確的檢測結果[2]。因此為有效的消除上述不良情況,需要對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原因進行明確,從而能夠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3]。本文將探討基層醫院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進辦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4月到2019年5月我院進行檢驗的300例微生物標本作為研究對象,男121例,女179例,主要包括92例分泌物標本、89例血液標本、70例尿液標本、49例痰液標本。納入標準:均符合微生物檢驗標準。
1.2方法
由專業的檢驗科人員按照檢驗標準對標本進行檢查,對培養標本情況進行核對,并對標本的采集時間、外觀、檢測分析及復查等情況予以評估,對不合格標本原因進行分析,對不合格標本原因進行詳細記錄,最后對采集標本的類型及不合格原因進行統計,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血培養的標本采集:(1)采血時間: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之前,患者寒戰時或發熱初期采血。(2)采血部位:采集外周靜脈血,不建議采用動脈血或通過血管內導管采血。(3)采血量:成人患者通常每個部位采集15-20ml血液,兩個部位共采集30-40ml血液。對于新生兒及1歲以下體重低于4kg的兒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對于1-6歲兒童,每年齡增加1歲,增加1ml計算采血量,對于體重在15-40kg的兒童,共采血10-20ml。(4)血培養瓶的選擇:一次靜脈穿刺采取的血液分別注入需養瓶和厭養瓶進行培養。(5)運送要求:收集了血液標本的血培養瓶應立即送實驗室,室溫放置不要超過2小時。
痰培養的標本采集:患者用清水反復漱口后用力自氣管咳出第一口痰于滅菌容器內加蓋,2h內送檢。
中段晨尿培養的樣本采集:晨起后清潔外陰,排棄前段尿液,留取中段年10-15ml于滅菌容器內加蓋,2h內送檢。最好在使用抗菌藥物之前或停用抗菌藥物前3天之后留取尿液樣本。
大便培養的樣本采集:患者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膿血或粘液部位的糞便2-3g或液體糞便2-3ml盛于無菌加蓋的容器內或置于保存液或增菌液中,2h內送檢。
1.3觀察指標
微生物標本不合格情況。
2結果
微生物標本不合格情況
經檢驗可知,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例數共29例,不合格的因素主要包括標本污染、采集時間錯誤、送檢不及時、采血量不足、非標準痰等,具體見表1。
3討論
進行臨床微生物標本檢驗對于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與疾病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的臨床檢測過程中,其中的某些環節將會出現差錯,進而導致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無法獲得準確的檢測結果,最終無法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的信息。通過相關的臨床研究與總結可知,導致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①分泌物標本。對于分泌物標本而言,導致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即為檢驗科人員并未具有較強的無菌操作觀念,進而在收集樣本的過程中使樣本發生污染,更為嚴重的將會出現耐藥菌等不良情況,同時病原學診斷不符合實際病原菌感染現象[4]。②血液標本。對于血液標本而言,正確的采集對于血流感染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敗血癥的診斷時,則需要依據血培養對藥物過敏試驗進行確定。然而在實際的樣本收集過程中,導致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即為部分檢驗人員未能夠采集足量的血液樣本,同時在儲存過程中未能夠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而使其出現被污染現象。③尿液標本。對于尿液標本而言,導致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即為采集人員在采集患者的樣本后并未能夠在第一時間送檢,并且趕在儲存過程中并未按照正確方式,因而導致樣本出現被污染情況。④痰液標本。對于痰液標本而言,導致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即為未能夠按照正確的方式對標本進行留存,從而導致痰液中殘留唾液,使樣本出現被污染現象[5]。
在明確上述不合格的因素之后,檢驗人員需要依據上述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辦法,具體包括如下方面:①加強對檢測人員與采集人員的培訓,提升其自身素質。針對經驗不足或缺乏檢驗意識的檢測人員與采集人員,管理人員需要為其發放檢驗標本采集手冊,同時專業人員需要進行親自的示范,以便能夠提升檢測人員與采集人員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同時還需要提升檢測人員與采集人員對采集樣本的重視程度,對其進行嚴格的送檢教育,以便為提升樣本的質量提供可靠保障。②加強檢驗人員與臨床醫師之間的交流。在進行檢驗前,檢驗人員需要加強同臨床醫師之間的交流,聽取臨床醫師的相關建議,以便能夠對檢驗工作中的不合理之處予以及時良好的糾正,進而有效的提升檢驗質量[6]。③管理人員加強對采集樣本手冊的完善制定。管理人員需要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完善的采集樣本手冊,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患者樣本采集前的準備、采集樣本具體方法、檢測時間及注意事項,將其發放到所有的檢驗人員與采集人員的手中,以便能夠使其熟知相關的內容,進而能夠為醫師提供準確的臨床咨詢服務。④檢驗科與采集科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員需要協助檢驗科與采集科的負責人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確保標本采集及檢驗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正確合理性,為提升檢測質量提供保障。依據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例數共29例,并且主要的不合格因素為標本污染,其次為采集時間錯誤、送檢不及時、采血量不足、非標準痰等,因此需要針對上述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進。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標本污染、采集時間錯誤、送檢不及時、采血量不足、非標準痰是導致基層醫院臨床微生物標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臨床檢測人員需要依據上述因素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如此才能夠有效的提升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進而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國英,夏學紅.4605例臨床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9):1061-1062.
[2]魯雪娟,李洋.臨床微生物培養不合格標本分析與對策探討[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5):230-231.
[3]趙世清.公共衛生中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質量控制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288-289.
[4]安立峰,杜新穎.臨床實驗室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4,26(4):129-130.
[5]査衛琴.臨床實驗室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223-225.
[6]馬建飛,郭超良,李剛.微生物培養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處理策略[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2):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