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蔣文淵 徐旭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踝關節損傷患者中實施小關節MR進行掃描的方式以及相應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踝關節損傷患者共計38例回顧性分析,針對全體患者前后采用X線檢查以及小關節MR掃描檢查,總結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結果情況。結果:38位患者中存在骨折和骨挫傷的患者為 14例。單純性骨挫傷8例,通過X線檢查均表現為陰性,但T1WI 序列存在邊緣不清晰的信號,T2WI 序列現實不清楚并且信號混雜,STIR序列出現邊緣清晰的片狀高信號。韌帶損傷的患者有10例,其中5例為跟腓韌帶,3例為內側韌帶,5例為跟腱部位損傷,出現關節積液現象的患者有22例。FSET1WI、FSET2WI、STIR序列的檢查結果分別為37處、42處和46處。其中STIR序列的檢測率顯著高于另外兩個序列,并且其在骨挫傷和骨折問題的現實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結論:臨床上針對踝關節損傷患者中實施小關節MR進行掃描較X線檢查更能夠獲得清晰的影像,對于患者病情的判斷以及治療有著極高的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踝關節損傷;小關節MR;X線檢查;韌帶損傷
【中圖分類號】R4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130-01
下肢承重以及運動的核心關節是踝關節,也是外傷積累的主要位置,踝關節扭傷會導致內外踝韌帶的損傷甚至是骨折,如果醫治的不徹底很有可能留下后遺癥,所以對于踝關節損傷要及時進行醫治。踝關節扭傷沒有導致骨折的情況下通過X線和CT檢查一般無陽性發現,增加了臨床診治工作的難度[1]。小關節MRI作為典型的無創檢查方式能夠清楚地將踝關節位置的骨結構、關節韌帶、關節軟骨以及肌腱等展現出來,對于盡早診斷踝關節的損傷做出判斷。
1 資料和方法
本次實驗共有患者38例,其中男性 26例,女性12例,患者年齡均在16至62歲之間,整體平均年齡(39.5±2.43)歲。患者中左右踝關節分別為15和21例,全面有外傷歷史。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有局部腫脹并伴有疼痛,部分患者出現活動障礙。
1.2方法
使用西門子1.5T,通過專用線圈對患者踝進行掃描。患者采取仰臥體位,其下肢伸直,對患者的矢位、冠位和橫斷位進行掃描,將掃描的中心線控制在于患者內外踝連線相平行的位置。另外垂直連線進行矢狀位的掃描,平行距骨頂的位置進行橫斷位掃描。掃描過程中采用參數為FSETlWI(TR/ TE =620/ 26);FSET2WI(TR/ TE =2020/90);STIR(TR/TE =1160/25)的FSETlWI、FSET2WI和STIR序列進行掃描,踝關節掃描的視野控制在180×160的水平[2]。
1.3觀察指標
分析全體患者的MR檢查影像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對研究中的兩組數據使用SPSS15.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發生率(%)、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x2、t檢驗,當P<0.05時,說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8位患者中存在骨折和骨挫傷的患者為 14例。單純性骨挫傷8例,通過X線檢查均表現為陰性,但T1WI 序列存在邊緣不清晰的信號,T2WI 序列現實不清楚并且信號混雜,STIR序列出現邊緣清晰的片狀高信號。韌帶損傷的患者有,10例,其中5例為跟腓韌帶,3例為內側韌帶,5例為跟腱部位損傷,出現關節積液現象的患者有22例。FSET1WI、FSET2WI、STIR序列的檢查結果分別為37處、42處和46處。其中STIR序列的檢測率顯著高于另外兩個序列,并且其在骨挫傷和骨折問題的現實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對于病變現象的顯示更為顯著,檢出效率高。
3 討論
近幾年針對小關節 M RI檢測設備的硬件質量和掃描性能等都出現突破性進步,能夠將骨和關節之間的解剖點和病理清除清楚地展現出來,顯著提高了踝關節檢查的功能性和敏感性,同時小關節MRI價格較低,產生的噪聲小,已經在臨床實踐中被廣泛使用。
3.1掃描體位的選擇
為了對踝關節肌腱和關節軟骨位置進行顯示應當選擇矢狀位,為了顯示脛腓關節周圍肌腱和韌帶的情況選擇冠狀位,同時跟腱寬度以及纖維情況的現實也可以使用冠狀位;對肌腱異常狀態、縱形斷裂以及腱鞘積液的顯示選擇橫斷位[3]。
3.2掃描序列的選擇
常見的掃描序列有FSE 序列、T1WI序列、T2WI序列、FSETlWI 序列以及STIR 序列。踝關節損傷經常使用FSE序列;T1WI序列的主要優勢是檢測分辨率高,能夠很好地辨別出踝關節位置的解剖結構以及踝關節周圍的組織;T2WI序列主要用于組織病變、水腫等情況,能夠很好地將其和軟組織進行區別;FSETlWI序列能夠對解剖結構的異常情況進行辨別,相比之下T2WI序列的主要優勢是檢測關節出血情況;STIR 序列在水腫情況的顯示上更為清晰并且對于磁場均勻度沒有過高的要求[4]。
通過上述分析,在踝關節扭傷檢查過程中各脈沖序列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踝關節本身的結構具有復雜性,因此很難控制好掃描的角度,對此磁共振能夠進行三維空間任意平面的掃描,借助兩個面預掃描的圖像能夠顯著提高掃描平面的精準度。在掃描體位的選擇上矢狀、冠狀以及橫斷位具有不同的掃描和解剖顯示優勢,根據檢測的基本目標,選擇相應的脈沖序列以及參數,能夠清晰地顯示踝關節的骨骼以及韌帶肌腱的損傷情況。STIR 序列能夠通過骨髓信號反映出關節等位置的損傷程度,顯著提高病變檢出效果。故本文認為應當將STIR序列加入到檢測踝關節損傷的常規序列中。
參考文獻
[1]張越, 趙暉, 劉華瑞, 等. 職業足球運動員足踝關節無癥狀慢性損傷MR影像特點的初步研究[J]. 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 2017(4).
[2]錢占華, 劉悅, 白榮杰, 等. 踝關節外側韌帶解剖及損傷的磁共振表現[J]. 中華醫學雜志, 2017, 97(29):2271-2274.
[3]葉云愷. 分析高場磁共振(MR)診斷踝關節前外側撞擊綜合征的臨床意義[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 24(23):45-47.
[4]崔榮飛, 張凱彬, 桂鑒超, 等. 漂浮體位前后聯合入路踝關節鏡技術治療滑膜軟骨瘤病的臨床療效[J]. 貴州醫藥, 2018, 42(4): 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