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冰 駱宇菲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腦梗塞患者實施臨床規范化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腦梗塞患者,利用奇偶平分法,成立實驗組、參照組,每組57例;參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規范化護理,統計兩組效果。結果:比較后顯示,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參照組,組間對比(P<0.05),統計學含有意義。結論: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對其進行規范化護理管理,效果良好,可以改善患者預后效果。
【關鍵詞】規范化護理;急性腦梗塞;預后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6.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183-02
急性腦梗塞比較常見,其致死率高,會威脅患者生命。對患者治療時,要配以臨床護理,保證效果達到最佳[1]。本文以急性腦梗塞患者為例,分析臨床規范化護理的運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研究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進行,抽取此階段急性腦梗塞患者114例,依據奇偶平分法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參照組各為57例;一般資料顯示,實驗組男女比例31:26,年齡處于45-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96±0.52)歲;參照組男女比例33:24,年齡處于46-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85±0.51)歲。計算顯示,統計學不具有意義(p>0.05)。調查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同意。
1.2 研究方法
參照組運用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病情進展,監測其生命體征等。實驗組運用規范化護理,主要有:(1)生活護理:指導患者合理進食,少吃多餐,以多維生素食物為主,不要食用辛辣生冷性食物,睡前適當飲用開水,不要喝咖啡與濃茶,保證營養均衡;告訴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2)藥物護理:指導患者遵照醫囑用藥[2],將用藥的方法告訴患者,禁止其私自加量或停藥,讓其意識到藥物治療的重要性;(3)康復訓練:在發病3個月內,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以鍛煉肢體功能為主,每天早、中、晚,根據患者時間安排鍛煉時間,每次時間以半小時為宜,項目包括上下樓梯、站立、慢走等,依據其恢復情況調整運動量,若存在不良狀況,立即上報醫生,并給予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1)肢體運動功能:以Fugl-Meyer評價,采用百分制,分數與運動功能成正比;(2)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總分為100,80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基本滿意;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意義
數據經SPSS17.0軟件計算,(`x±s)表示計量,行t檢驗;(n,%)表示計數,行X2檢驗;P<0.05時,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患者肢體運動功能
沒有實施措施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一致。護理后,實驗組改善明顯,顯示了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滿意度對比
表2顯示,患者更滿意實驗組效果,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腦梗塞常發生于中老年人,屬于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肢體功能減弱、認知能力障礙等癥狀[3],給患者身心帶來嚴重傷害,也給其家庭帶來負擔。此類患者,需要經過漫長的康復過程,而在此過程中,不可缺少護理干預,其可以維持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常規護理在臨床運用的比較廣泛,但其缺乏全面性,無法滿足患者需求。規范化護理的出現,從生活、用藥、鍛煉等方面進行護理,既糾正了患者不良習慣,也提升了治療依從性,讓患者通過鍛煉,逐漸恢復身體機能,以此改善其生活質量[4]。與常規護理比較,規范化護理具有科學、全面的特點,立足于患者病情,給予有效的指導,可以處理好護理細節,讓護理人員主動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體現了人性化的理念,對其快速康復有積極意義。
本次研究中,患者實施規范化護理以后,其效果顯著提升,評估其肢體運動功能得知,實驗組評分更高,顯示了此方法的優勢。在患者滿意度上,實驗組概率為94.74%,參照組卻只有82.46%,說明規范化護理效果受到了患者認可,其有利于增進護患感情。
綜上所述,結合急性腦梗塞患者的病情與特點,將規范化護理用于其中,改善了醫院護理質量,促進了患者康復,提升了預后效果,臨床意義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牛桂云.規范化護理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干預后的效果評價[J].醫藥前沿,2016,6(8): 278-279.
[2]路楊.急性腦梗塞采用規范化護理管理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A4):20552,20554.
[3]謝影.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8,5(3):200.
[4]孫耀霞,李艷軍,鄭冰杰等.急性腦梗塞病人護理中全程優質護理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4,33(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