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繼紅


【中圖分類號】R47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220-02
母乳喂養是人類最自然、最本能的一種喂養形式,母乳作為嬰兒最理想、最安全以及最科學的天然食品,可以為嬰兒成長提供所需的基本營養。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嬰幼兒喂養全球戰略》,其中提出,對六個月以下的嬰兒要實施純母乳喂養,保證嬰兒最佳的發育、生長與健康目標。國際上將促進、保護以及支持母乳喂養作為婦幼衛生保健的重要內容。研究表明,當前我國母乳喂養率呈現出了持續降低的態勢,2014年我國母乳喂養率為27%,國務院國民膳食計劃中則明確要求2020年我國嬰兒純母乳喂養率要達到50%,2030年為60%,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比較困難。
1 產前護理
產前護理的目標是讓產婦了解母乳喂養的技巧與知識,提升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的信心。因此,在產前護理工作中可以采用知信行模式,向產婦灌輸相關的理論,改變其健康信念,推動其科學母乳喂養行為的養成。產前教育工作通常每期都會有相應的主題,內容包含了母乳喂養分類、常見認識誤區、純母乳喂養優點、乳頭與乳房的準備、哺乳期間常見的預防與不適等相關內容的指導。考慮到肥胖對于泌乳減少與泌乳延遲所產生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可以適當的強化體重控制策略教育工作[1]。我國目前的產前教育主要使用傳統教育形式,將發放材料以及講座作為主要形式。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電子郵件、電話以及互聯網遠程護理形式的興起,同時為了打破單向傳播途徑對于有效互動的束縛,很多研究工作重點討論操作指導、模型示范以及情境體驗等產婦參與性互動效果[2]。很多產前教育工作通常起始于孕晚期,個性化一對一指導通常持續15分鐘,群組教育的時候通常會將分娩日期以及孕齡相近的產婦放在一起,持續時間通常為2-2.5h[3]。國外所使用的集中群組管理形式在產前教育階段把孕齡接近的8-12名產婦組織起來,從12-16周開始由專業人員開展保健指導工作,持續到40周,每2周進行一次,每次持續的時間為90-120分鐘[4]。
2 分娩階段護理
住院期間所采取的護理重點為確保“三早”的有效實施,分娩以后嬰兒的早吸吮、早接觸以及早開奶是母嬰首次情感交流,早接觸與早吸吮才能夠早開奶,這是保證母乳喂養成功的重要內容。皮膚接觸對于產后1-4個月的母乳喂養持續時間以及喂養率有積極的影響。Marin等人把新生兒出生斷臍以后放入母親腹部皮膚進行2h的接觸,結果表明,出院時候的純母乳喂養率要比放在保暖臺組母乳喂養率要高[5]。黃蓉分析了早期進行20-30分鐘、1小時皮膚接觸的嬰兒進行對比,結果表明,早期持續性皮膚接觸能夠顯著提升首次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延長首次母乳喂養時間[6]。除此之外,很多研究人員探索了住院期間對產婦所進行的護理方式。劉霞等人采取了管床護士的母乳喂養指導模式,固定2名管床護士,由他們負責15-20名產婦的喂養指導工作,有別于傳統的在崗護士都需要參與母乳喂養指導工作,可以顯著的改善產婦母乳喂養行為以及知識的掌握程度[7]。章曉軍等采用護士分層管理形式實施了母嬰床旁護理,將所有的病區護士分成了高級責任護士、責任組長以及初級責任護士,不同工作能力護士會分管疑難程度不同的孕產婦以及床位,結果表明,出院的時候產婦母乳喂養形式的正確率和純母乳喂養率都得到了顯著提升[8]。
3 產后護理
產后母乳喂養是在對母乳喂養情況進行系統評價的前提下,通過不同形式給予情感以及生理支持,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的信息,以此改善母乳喂養的情況。在產婦出院以后要給予持續性的支持,多數干預措施開始于產后的7天內,隨著時間的推移,頻次慢慢降低。相關研究表明,這種干預措施會持續到產后的28天到42天。少數研究表明,干預措施要持續到產后的3-4個月。產后支持的形式是多元化的,不僅有手機短信、電話以及網絡平臺等成本相對較低的遠程知識,也包括了面對面支持。丹麥在2013年由國際泌乳顧問按照隨訪記錄單電話隨訪了肥胖產婦,在產后一周之內進行了電話隨訪,開始的第一個月內進行了三次隨訪,第二個月內每兩周進行一次隨訪,然后每個月開展一次隨訪一直到產后六個月,最終的結果表明,干預以后產婦的部分母乳喂養率以及純母乳喂養率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張士瓊以及李俊構建了產后母乳喂養干預小組,有效提升了四個月內嬰兒純母乳的喂養率[9]。Edwards在研究中,由社區護理人員對34周以上的年輕孕產婦進行了身心健康支持以及產前家訪,并一直持續到產后,為產婦講解各種知識,改善產婦的認知誤區,有效的延長了母乳喂養的時間[10]。但是,因為上門隨訪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同時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當前,我國并沒有推廣這種做法。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資料的研究,筆者認為母乳喂養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可是促進母乳喂養的策略依然有待深入研究。
首先,當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圍產期,產后六個月的母乳喂養干預相對較少。因此我國可以嘗試構建更加規范化的產婦延續性護理形式,推動多學科聯合,深入探討如何保證母乳喂養干預的持續性。
其次,因為評估工具、研究對象以及隨訪時間的差異性,研究成果之間可比性相對較差,同時眾多的干預方案中理論指導作為基礎的研究相對較少。所以后續研究中需要將理論作為指導,從干預時間、強度、頻率以及內容形式等方面出發構建更加合理、科學的母乳喂養策略。
最后,伴隨著通信技術的持續發展,伴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因為產婦數量將會急劇攀升,醫護資源短缺的問題將凸顯,應該探索遠程和持續性的形式為出院家屬以及產婦提供指導,將其和傳統護理形式進行有效的融合,構建標準化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翁陳芬, 徐約丹, 方荷荷. 妊娠期間增重及妊娠晚期體質量指數對產后泌乳的影響[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11):167-169.
[2]余沂霏, 姜百靈, 何麗,等. 圍產期保健中產前檢查與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S1):398-399.
[3]肖鳳. 家庭模式產前健康教育對產婦分娩方式及母乳喂養的影響[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S1):187-188.
[4]Centering Healthcare Institute. Centering model overview [EB/ OL][2016-11-20]. https://www.centeringhealthcare.org/pages/centering-model/model-overview.php.
[5]Marin GM,Llana MI,Lopez EA,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effects on the mother and the newborn[J]. Acta Paediatrica, 2010, 99(11):1630-1634.
[6]黃蓉, 萬宏偉, 楊巾夏. 早期持續皮膚接觸促進初產婦母乳喂養啟動的研究[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13).
[7]劉霞, 李雁, 程新巧, et al. 管床護士護理模式對產婦住院期間母乳喂養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30):12-13.
[8]章曉軍, 夏海鷗, 李信群, et al. 護士分層管理模式下母嬰床旁護理的實踐[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16):8-10.
[9]張士瓊, 李俊. 產后門診支持對4個月內嬰兒純母乳喂養的影響[J]. 護理學報, 2012, 19(11):57-58.
[10]Edwards R C , Thullen M J , Jon K , et al. Breastfeeding and complementary food: randomized trial of community doula home visiting[J]. Pediatrics, 2013, 2(5):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