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爍琪
摘要: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國產影視劇就已經開始了對外傳播。尤其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坦桑尼亞時談到了正在坦桑尼亞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立即在國內外引起了熱烈反響,也讓中國的影視譯制劇“走出去”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中國譯制業作為一種文化創意產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進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如今譯制片遭到的困境作為切入點,探討了使中國影視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的路徑,共同打造具有中國品牌的“中國譯制”。
關鍵詞:中國譯制;譯制片;走出去
一、譯制的文化性
如果把譯制作為一個核心概念,把經過譯制的產品作為文化消費品,那么譯制就具有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屬性。因為譯制不僅是一個藝術問題和技術問題,它還是一個生產管理問題。從不同的功能看,譯制是一種文化事業,也是一種經濟產業,所以它兼具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這樣,所謂引進譯制片、民族語譯制片和對外譯制片則成了譯制產業在打造同一品牌所開發出的三個品種。我們打造的品牌就是“中國譯制”。
譯制是一種文化,譯制片的傳播不僅產生娛樂消遣的效果,而且發揮精神文化的功能,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生產,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存在與發展必然與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隨著中外影視交流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影視作品將更多的走向世界,譯制的模式也從單一的輸入型逐步走向既有輸入又有輸出的雙向互動型。今后,中國的影視作品要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產品,譯制工作者要把這些作品的中文話語翻譯成外國朋友可以理解和欣賞的外文話語,使之成為國際化的審美對象。
二、譯制片困境
從宏觀上講,我國的譯制不屬于市場競爭的范疇,而是由國家統一管理。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指定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出口公司為唯一電影進口影片的譯制行政管理和技術審查,并與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共同承擔進口影片的發行。譯制片片源分配采取的仍然是計劃方式,即電影譯制單位沒有選片的自主權,只能按照譯制影片的長度從發行公司獲取譯制資金。
這就造成了一部譯制片的質量好壞,和整個制片人的利益無關,譯制人從譯制單位獲得的報酬基本是由片子的長度來決定的,而不是質量的高低,形成了譯制業缺乏前進發展的動力,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形成下滑的趨勢。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在線成為人們收看影視作品的重要方式,網絡字幕也就成為了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譯制手段”。字幕組的起源是因為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網民意識到,很多優秀的電視劇、動畫、電影都是來自歐美、日韓的作品,而CCTV等有權引進節目的影視機構,一般引進國外優秀作品的速度非常慢,涉及相關的審批手續也非常繁雜,加上中國民眾平均的外語水平只是一般,字幕組由此誕生。然而字幕組多數屬于民間自發組織,所以,雖然不乏敬業精神,但是往往缺少必要的制度,字幕組中的譯者水平參差不齊,翻譯的準則不統一,翻譯的風格存在差異,就會出現很多錯譯、亂譯、漏譯的問題,導致給不同語種的觀眾造成困擾,容易造成文化間的誤解,影響影視文化的傳播。
總結來看,我們不難發現,譯制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生產,它的存在與發展必然與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當今國際化的形式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影視作品的對外傳播是傳播本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未來的譯制研究中,中文影視劇進行外文字幕翻譯的問題,將越來越成為譯制界和翻譯界乃至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新的話題。
三、譯制片更好的“走出去”
1、減少文化折扣,保持民族差異性
霍斯金斯和米盧斯在1988年發表的論文《美國主導電視節目國際市場的原因》(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 )中首次提出“文化折扣”的概念,指因文化背景差異,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也就是說,一種文化的影視劇,因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經歷,這樣的影視作品就可以產生共鳴;然而在對其文化不熟悉的受眾面前,因為風俗民情、文化傳統、歷史背景迥異,受眾就會對同一影視作品的理解力和文化底蘊等方面打折扣,從而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文化折扣”。
因此,影視譯制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要找到能夠突破地域空間局限的共同價值,減少因語言、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的差異所帶來的“文化折扣”,同時利用好中國元素以保持民族差異性,進而激發當地觀眾的好奇心。
3、加強人才培養,突破人才困境
影視譯制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并不是懂外語的人都可以做影視譯制工作,影視譯制翻譯必須經過專業的語言訓練和實踐檢驗。比如,字幕的翻譯除了要注意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之外,還受到很多限制,最主要的是受到字數和時間的限制。一般說來,屏幕上每次只能顯示一行字幕,如果是雙語字幕的話可以兩行并列,而每行最多允許容納十五個字,如何用十五個字表達完整的意思,使觀眾明了,是字幕翻譯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另外,只懂外語的人翻譯的作品不能適應國外觀眾的口味。因為影視譯制作為一門藝術,不僅需要語言能力,更需要對不同的影視內容有專業的理解。因此,影視翻譯對譯者有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國懂外語的人很多,但符合影視譯制翻譯要求的人才卻嚴重不足。
中國應該通過加大影視譯制人才的培養力度推動譯制的質量和水平,滿足龐大的中國影視作品的翻譯。新時代的影視譯制需要的是“專才”,不僅外語的能力強,還需要對相關背景知識有很好的儲備,對國外觀眾的訴求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國內應設立專門的學校培訓電影翻譯人才。不同的影視題材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影視劇類型需求,而只有進行專業的培訓,科學化的分工分組才能完成更加出色的譯制片,使中國的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參考文獻
[1]麻爭旗.當代中國譯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麻爭旗.當代中國譯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3]馬建麗,徐軼瑛.中國影視譯制業市場化進程及困境[J]. 理論界 , 2011 (3) :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