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摘 要:隨著我國礦山地質災害的不斷增加,必須要對其地質災害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減少經濟損失,保護人們的人身安全。礦山中的資源作為我國重要自然,必須要重視開采,雖然在開采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礦山地形較為復雜,容易產生地質災害。本文主要先說明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然后說出礦山地質災害主要的分布特征,最后說明礦山地質災害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分布特征
我國礦山大多分布在地形非常復雜的地方,這些地方對于開采的影響非常大,容易出現各種形式的地質災害,而且所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所以,相關開采部門在開采前就需要對礦山所在地區進行多方面了解,明確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前解決所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為此做出相應的解決策略,這樣才能真正的保證礦山地質災害不會影響到人員的人身安全。
1 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首先,在開采礦山時,不僅會對周圍的地質結構進行破壞,還會導致土地失去自身作用,無法進行耕種,而且在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還會直接影響到土地地質,在開采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地面開裂的現象[1]。其次,對于礦山的開采會破壞生態環境,比如說在開采完成后所存留地坑會破壞土質結構,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石還會影響到周圍的水域,導致水生物死亡。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會影響地下水,因為所使用的物質會導致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導致地下水遭到污染,還會因為大量使用地下水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最后,在開采過程中,所形成的礦坑會導致地表沉陷,這樣就會極大程度上增加開采的難度,損失相應的礦產資源,所采取的露天采礦還會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2 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分布特征
2.1 地質災害會受到環境影響有所不同
礦山地質災害的分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在不同的環境下所出現的地質災害類型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周圍都是山地的環境下,就非常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而如果是平原就會引起地表塌陷的概率較高。我國地質環境差異較大,對于環境而言,可以分成六大方面,地質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地區在中高山地區,最低在凍土區。在這些區域中,川、西等地方因為天氣溫潤、多雨,這樣就會極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如果在這些環境下進行開采,就會加大地質災害出現的幾率。
2.2 地質災害種類較多
如果在礦區發生地震,那么就會導致地表出現破裂、斜坡、滑坡等等地質災害,在這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就是斜坡失穩地質災害,然后是滑坡、泥石流,最后是因為地震所產生的地表破裂。但是,在我國相關記錄中,地表破裂出現的次數較少,但是除此之外卻有大量不同類型的洞穴,比如黃土、巖溶、采礦等等,也可以當成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2]。
2.3 對于不同地質災害的詳細了解
對于四川、云南等地,這些降雨較多的地方,是泥石流地質災害出現最多的地方,最根本原因是因為地震所產生,西北地區也會受到滑坡、地震等影響,但是因為缺少大量的降水,所以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因地震產生的地質災害大多分布于我國的西南部,處于金沙江、怒江等具有大流量的河流中,在黃河中上游,也出現少數的的地震地質災害。
地震斜坡主要有滑坡、塌滑等原因,這種地質災害出現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帶,處于黃土高原地區,還有就是一些處于地震帶上的地區也較為常見,比如華北地區。還有就是像是沖擊平原、河流階地等一些含有砂石的地方,主要有地面變形和砂石液化等一些地質災害,也可能分布于華北、西北等地區。處于華北強震區的礦區中,主要的地質災害有地表破裂,這種地質災害如果出現斷層、次生斷層,主要是位于西南部的礦山,如果是處于西北部的礦山,主要是會出現由深部地震所出現的裂縫[3]。
3 礦山地質災害的相應對策
3.1 提高法律保護意識
對于礦山地質災害保護工作需要統一管理,要由相關部門進行全權配合,同時組織、協調工作[4]。相應的檢測人員需要做好自己區域的檢測工作,所有人都需要提起對地質災害的重視,加強對地質災害相應制度的建立,進而形成全員參加的局勢,還要保證人員對于礦山環境的正確認識,通過大力宣傳的方法,讓所有人都能夠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只有從思想上改變,才能夠真正落實到實處。
3.2 對重點區域進行重視
想要做到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減少危險的出現,進而防治地質災害復發,還需要對邊坡進行檢測,明確邊坡的相關參數,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如果在開始施工時出現問題,需要及時進行勘測。最后需要做好渣場的正確設計,不能夠將殘渣放在公共地方。
4 結語
總而言之,礦山地質災害對于人和環境的危害非常大,直接影響到人們的人身安全,各部分需要做好相應的工作,減少礦山開采對于環境的影響,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分析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的類型,做好相應的預防,進而保證人員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張雷.安龍縣礦山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分布規律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9(15):123-124.
[2]崔鵬,李龍超.物探技術在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運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9(13):126-127.
[3]韓修,汪雷.中國礦山地質災害分布特征[J].化工管理,2017(05):142.
[4]張睿,黃成.礦山地質災害評估與治理工作思路[J].世界有色金屬,2017(18):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