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琪
摘 要:據有關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鄉村產業是發展重中之重。而要想發展鄉村產業,實現產業興旺,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第一產業的升級,擴大第二、三產業的規模,建立健全現代產液體系,促進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 產業結構 對策
一、有關農村產業結構的問題探討
卜秀姣等(2018)通過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基本概況、規劃布局與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得出農村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有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化程度較低,產業結構趨同化、產業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資金供應不足等。邵書慧(2014)探討了湖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困難,主要是農產品供給結構的變化適應不了消費結構的變化;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土地經營規模小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固有障礙;農民處于被動地位;政府政策失靈;農業科技投入推廣應用不適應要求等。楊光喜等(2013)、都南香等(2015)都持有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效率較低、社會化服務業落后等阻礙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觀點。凡勇昆(2015)則認為目前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第一產業為主,而第二、三產業內的工業和商業所占比重較少,應該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
二、有關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探討
李文紅(2018)通過分析宜賓市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問題,以小見大,提出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龍頭企業、協調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的分配、加大經濟作物種植比重,實現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等四個方面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牛凱(2012)認為要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重點是要加快對農村第一產業的產業升級和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同時要擴大農村第二、三產業的規模。王雅芹等(2012)認為要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大農村人力資源投入、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確保農業和社會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卜秀姣等(2018)則通過挖掘制約農村產業結構專業化、高級化和合理化的因素,提出了對產業政策、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優勢、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的調整。徐秀平(2017)、張眾(2017)、朱世蓉(2015)、趙承華(2009)則都是立足當前經濟發展情況,從新的視角提出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是促進產業建設和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而周婕(2017)和王文峰(2012)則是分別著重分析了金融體制和人力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發展策略,從而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
三、有關產業結構測度的探討
楊立勛等(2013)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中國1978——2008 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進行了測度,得出: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呈波動上升趨勢;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歷經增量調整、非農產業發展、結構優化、追求效益、可持續發展共五個階段。楊小萍等(2013)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要素市場、農產品市場三個角度出發,構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測度指標體系,就構建原則和指標分析進行深入研究。陳瓊等(2018)則是利用數據,定量分析京津區域農業產業結構相似程度,進而提出科技創新合作,優化產業結構。
四、其他相關研究內容
1、農村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針對農村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這個問題,牛凱(2012)通過實證分析,對相關變量進行脈沖分析和方差分解,解釋了農村產業結構偏離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并提出農村產業結構偏離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結構偏離是農村經濟增長的動力。甘春暉等(2011)研究結果表明: 產業結構合理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同樣,陳昊(2015)、鄭紅玲(2016)都認為,產業結構對農民人均收入的長期影響顯著,與經濟增長呈正向關系。而姚旭兵等(2015)同樣認同農業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產業結構升級在長期內能夠顯著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這個觀點,但是他指出,農業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對產業結構的升級有負效應,在長期內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為正,但是不顯著。
2、城鎮化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的影響
代斌等(2013)則是通過建立不相關回歸模型( SUR) ,從實證上研究城鎮化對農業內部各部門的影響程度,證明城鎮化對山東省農業結構變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楊鈞(2017)等基于山東省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新型城鎮化進程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路徑,并提出要素互動和產業轉移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樣是基于山東省的面板數據,崔宇明等(2013)則建立回歸模型,得出城鎮化水平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間存在內在關系,對各城市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的影響,因受各地級市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的差異而各不相同。項光輝等(2016)則基于全國省際面板數據,運用工具變量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 )深入研究農村城鎮化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正向影響,并提出城鎮化可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由低收入彈性產業向高收入彈性產業的動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