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璞
摘 要:彈性城市理念下的防洪在于區域或城市對洪水沖擊的適應性,在洪水來臨時可以適應洪水的沖擊,并通過大海綿體的作用起到蓄、滯、凈、排的作用,在洪水退去后,區域可實現自我修復,并且達到區域內生態涵養功能。所以,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明確并整合相關設計要素,通過彈性的設計,形成適應洪水沖擊的景觀。
關鍵詞:彈性城市;防洪海綿;景觀規劃;設計
1 引言
應對洪澇災害一直是學界和業界共同研究、實踐的熱門課題,如何突破傳統加固堤防的防洪方式,向洪澇適應性景觀設計轉變,在防洪的同時,還能夠進行生態修復,涵養區域生態,成為學界越來越多學者關注的研究領域。本研究基于彈性城市理念的科學體系、海綿城市的設計手法,結合實踐項目基地,旨在探索具有水彈性的防洪海綿景觀設計體系,應用彈性城市理念中應對變化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的特征,為洪澇多發區設計多變的洪澇適應性景觀,用積極的態度緩解傳統工程性抗洪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景觀觀賞度差等問題。
2 研究意義
2.1 氣候變化趨勢下洪澇災害加重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是近年來大眾討論的熱點話題,在氣候變化的趨勢下,世界范圍內的地表氣溫呈現上升趨勢,進而加速了大氣流和水文循環,形成了水資源的空間分布變動,導致洪澇、干旱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發。近年來,城市內澇、鄉村洪澇災害現象逐年增加,發生頻率也呈上升趨勢,如何抵御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澇問題也逐漸成為學界、業界的熱門問題。當洪澇災害發生后,城市內部的交通、信息網絡、水電等基礎設施系統都將受到嚴重影響,鄉村則面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水網系統的超負荷循環,使得生態系統日益脆弱。洪澇災害的肆虐,不僅會造成基礎設施的破壞,甚至會造成人員的傷亡等嚴重后果。面對洪澇災害的壓力,古有“大禹治水”,疏通河道。
2.2 海綿城市理念的引入
為了水源的集約利用,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并提倡建設具有自然蓄存、下滲、過濾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在海綿城市理念的影響下,學界業界陸續提出了彈性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為緩解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提供著理論指導和實踐案例,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設計師投身到海綿城市的踐行中來,給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自然環境助力。海綿城市很好的將水彈性的理念推廣并應用,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將傳統的“末端治水”向“源頭滯蓄、過程消能、末端適應”進行轉變,從而很大程度上緩解洪澇帶來的破壞,實現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的多重目標。
3 防洪海綿景觀
3.1 防洪
中國是暴雨多發國家,每年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頻繁遭遇洪澇災害的地區多為江河中下游。洪澇,指持續降水或大暴雨造成的地勢低的地區被淹沒、出現漬水的現象。洪澇災害則指因積水或洪水匯集到一定程度而引發災害的現象,常見后果有農田被淹、農業設施被毀、河道洪水泛濫等。防洪即防御洪水,根據洪水規律和洪災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減輕或避免洪水的危害,保障城市或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3.2 海綿
“海綿”指采用海綿城市的低影響開發措施,打造并完善區域內的大海綿體,讓城市如海綿一般,應對洪水沖擊時擁有良好的“彈性”,在下雨過程中對水分起到吸收、滯蓄、下滲和凈化的作用,并在必要的時候“釋放”并利用積存的水源,所以海綿城市亦稱作“水彈性城市”。
3.3 防洪海綿景觀
綜上,防洪海綿景觀兼具洪水防御功能和水資源涵養功能,是與洪澇水體具有空間和功能聯系、對洪水沖擊具有一定適應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城市景觀或區域景觀。
4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小區景觀設計改造
4.1 基于海綿城市的雨洪管理設計
在對該小區的雨洪管理方案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主要是在原有的規劃設計基礎之上進行適當的改造。因為在小區中廣場、道路等不透水鋪裝的面積較大,所以使得小區的地表徑流量增多,而為了進一步地減小城市雨水管網的壓力,可以將傳統的工程排水方式改為現代的雨水管理的綠色排水方式,使場地的雨水下滲、滯留、凈化以及蓄調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從而控制雨水的徑流,使得小區能夠對于自身雨水進行消納。在設計的過程中,首先將原有的道路改造成為透水性鋪裝,并且設置相應的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雨水設施,從而使得周邊的雨水能夠就近下滲;其次,在小區道路的兩側布置植草溝,這樣能夠使得微地形中產生的雨水徑流得到有效收集,從而實現對于中端輸送雨水的管理;最后,對于小區多功能調蓄設施進行設置,使得休閑娛樂和雨洪管理能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同時對于小區中的水體進行改造,從而使得小區的生態環境得以有效改善。
4.2 基于海綿城市的下沉式綠地設計
由于在原小區并沒有進行下沉式綠地的設計,為了更好地滿足海綿城市建設的需求,在小區中進行下沉式綠地的設計。小區主要是將小區中道路硬質鋪裝的周圍綠地改為下沉式綠地,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于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徑流加以消耗。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為了更加有效地確保徑流能夠流到雨水口中,必須要使得下沉綠地和周圍硬質鋪裝以及雨水口的銜接口更加合理。具體來說,就是把硬質鋪裝的坡向向下沉綠地傾斜,路牙石的高度與周圍的地表保持一致。
4.3 基于海綿城市的雨水花園設計
雨水花園具有良好的生態可循環性,而且其對于場地的要求也十分單一,所以,在對小區的景觀進行改造設計過程中,也對雨水花園進行了設計。本小區的雨水花園設計,對傳統的綠地結構進行了改變,向其中增加了蓄水層和覆蓋層,整個雨水花園由雨水儲水區、覆蓋層、種植土層、人工填料和礫石層構成。對蓄水層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使其能夠對于雨水污染物加以過濾,并且沉淀雨水,從而使得小區中的雨水能夠有短暫的蓄水空間。而設計覆蓋層則主要是為了使得土壤的滲漏率得以提高,從而使得徑流雨水對于土壤的沖刷能夠得到有效減緩,使得土壤的濕度能夠得到有效的保持,也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4.4 基于海綿城市的屋頂生態景觀
由于小區中房屋的密度較大,而小區的綠化面積又顯得不足,僅僅對于地面進行改造已經不能夠滿足小區景觀改造設計的需求。所以,對于建筑屋頂的空間進行充分利用,設計一些合適的景觀設施或者是小品;同時,對小區屋頂的生態景觀也進行了相應的設計。而在小區屋頂生態景觀打造的過程中,首先考慮到了其生態效益及安全效益。依據建筑物屋頂的承載能力,在建筑物屋頂上修建了一些雨水儲水設備,對雨水進行收集,可以用來澆灌植物。同時,還在建筑物屋頂修建了一些景觀溫室,通過對太陽能的利用來對溫室進行調控,從而在屋頂種植出一些植物或者是蔬菜。最后,還通過對植物的利用進行屋頂景觀的打造,在屋頂種植桂花、月季等植物,從而使得屋頂的景觀能夠更加豐富。通過對屋頂生態景觀進行打造,使得整個小區的景觀在空間上更加有立體感,也使得小區的綠化面積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
5 結語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面臨的災害逐漸增多,如何保護城市自己,減少自然災害,用生態理念來建設城市已成為研究的熱點.本文將首先對彈性景觀設計的概念和目標進行簡要的解析,并與海綿城市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筆者工作實況,提出彈性景觀設計對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指導意義,強調生態理念設計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彭文峰,廖琳昕.綠色生態理念下海綿城市建設中規劃設計要點[J].城市道橋與防洪, 2018(2):112~114.
[2] 徐進,陳則睿.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探討[J].山西建筑,2016(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