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北省要承接好首都的資源轉移落地,重中之重就是要先提升河北省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要把河北省的公共服務體系項目細分逐個突破,可以把三地流動勞動力的社會保障問題作為突破點,推動京津冀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以此來推進三地協同發展進程。
關鍵詞:京津冀;公共服務;協同發展
一、抓住協同戰略機遇,推進京津冀公共服務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三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發展機會。有了良好的政策條件,一方面可以把建設雄安新區公共服務體系為突破口,加強頂層設計,出臺雄安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并根據公共服務體系下屬項目配套具體的規劃,例如《雄安新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規劃》,另一方面,由于京津兩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水平較高,還需要河北省發揮主觀能動性加以抓住機遇,實現突破縮小與京津兩地公共服務建設水平差距。
長期以來,河北省與京津在公共服務的各個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北京、天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在其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當中積累了諸多寶貴的經驗,河北省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及面臨的困境善加利用這些經驗作為破解發展困境的指導思想,在利用的過程中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公共服務體系。
公共服務領域涉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生態發展、產業結構等諸多方面,京津在這些領域資源豐富,而河北省在這些領域資源較為欠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行能夠使這些資源突破地域的局限在全區域流動配置起來,實行京津冀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
比如在醫療領域正在探索推行的京冀醫院合作共建工程,旨在提高河北省醫院的醫療水平,平衡區域醫療資源配置;再比如京津冀三地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程,就是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有益合作。在社會保障方面,京津冀三地也可以繼續推進,可以借鑒德國“互助公保”社會保障發展模式,以雄安新區為試點城市,重點關注雄安新區和京津冀三地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問題,讓勞動力資源可以在京津冀雄四地自由流動,在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和推動人口就業相關政策上做出重大創新,引領全國。
設立雄安新區,是一項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雄安新區的選址有很科學的考慮。首先在河北省的主體——冀中南地區缺乏一個能夠輻射帶動全區發展的核心城市,目前石家莊的經濟影響力還沒有達到天津、廣州、南京、杭州等其他東部大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其次,雄安新區位于京津保腹地,距離周邊大城市距離適中,能夠依托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既有大城市的資源支援新區建設。
中央對雄安新區的定位不止一次強調“千年大計”、“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可以說新區的設立把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向了“深水區”,是北京職能疏散的關鍵節點,也是建國以來北京第一次精簡職能的大變革,而非首都職能(包括教育、醫療、部分經濟職能)的外遷,正好有利于帶動京畿大省河北的公共服務水平提升,補齊河北省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占京津冀區域最大面積的河北省的真正崛起,通過高校、研究院所的外遷,從處于協同發展深水區的教育、科研領域為突破口,實現河北省公共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提高科技創新水平,用創新帶動發展
河北省目前發展困境的深層次原因是科技創新水平較低,河北省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研究院所較少,導致人才資源的缺乏進而制約了河北省各領域的發展。在國家教育資源配置較難改變的情況下通過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在現有體制政策下獲得發展機遇的最大化。
首先可以借鑒我國近些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較好的省市。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廣東省政府、廣東省教育廳、深圳市政府等政府機構為了擴充珠三角發展的人才儲備力量,逐步與著名高校合作,形成了獨特的政府牽線搭橋式的合作辦學引智模式,為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持,還有北京師范大學也在珠海建立了分校,大大增強了區域創新能力。
京津冀要全力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實行創新驅動,是中央對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要求,同時“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是中央賦予北京的新定位[1]。但當前京津冀三地創新資源豐富度和創新能力存在巨大鴻溝。河北省應該學習借鑒珠三角這種吸引創新資源的做法,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落戶優惠條件,面向全國廣納英才,由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教育廳主導,鼓勵京津高校在河北省辦分校、研究院,并與河北省各個產業合作,幫助河北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在第二產業領域,京津高校應于河北省工業企業共建科技園,助理河北實現轉型升級,通過產學研融合的模式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另一方面,河北省要抓住雙一流建設的契機,切實增強河北大學等駐保高校的科研實力作為白洋淀科技城的可靠依托,并充分調動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這一教育部直屬院校參與河北省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協同建設好雄安新區,促進河北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先進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河北省目前面臨的最顯著環境污染問題是空氣污染,其源頭有自然源和人為源,自然源不好控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控制人為源。限號和在重大會議期間禁止工廠生產都是為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上做起就是要在汽車的生產上限定汽車的排放標準要提高,研發新能源汽車;規定企業要在處理三廢后再進行排放,嚴格檢測企業的排放物,對于排放超標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必然伴隨著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這是世界的普遍現象,在許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因為工業化而導致環境惡化的階段,污染程度不亞于本國,除了在政策上進行限定,還可以學習其他國家的治污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
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雄安新區可以作為試點城市采用PPP模式,PPP模式核心內容就是為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進行融資,針對政府“缺位”的領域及時進行資金支持,而針對“越位”的領域,則需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與私人投資者,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效率[2]。筆者認為在未來建設雄安新區過程中,一方面政府需要做的是制定嚴格的標準和強有力的懲罰措施,另一方面與社會合作,與企業合作,共同治理。
參考文獻:
[1]皮樂為. 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的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2] 姜愛華,胡富捷.以PPP治理京津冀大氣污染的SWOT分析及模式設計研究[J].財政科學,2016(04):112-121.
作者簡介:
陶金剛,1994年生,男,漢族,研究生,河北大學管理學院,071000,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項目來源:河北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u2019ss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