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 王鵬 胡偉
摘 要:依據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狀況,國家現行的防災、減災措施在具體的效果方面并不理想。地球的運動和地殼的變化是永恒的,人類只能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最大程度地減緩災害的影響。地質災害是突發性地,巨大的破壞力會造成經濟財產損失、人員傷亡,影響不可預料。本文主要對地質災害和具體的防災減災措施展開分析,希望相關研究人員能夠有所借鑒。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質勘探;防災減災
1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風險來源于1982年聯合國的救災組織,具體指的是地質災害發生時的一些可能性、損失值。地質災害的發生,多是地質條件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的雙重作用下出現的一種生存環境惡化的現象,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地質災害是自然界變化中出現的一種不可預見的突發性災害,它一旦發生,將會產生不可預計的嚴重后果。地質災害的影響力巨大,在國家政府部門中引發了廣泛關注。但是受目前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在具體的防災減災機制方面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問題。地然災害多是突發性地,災害發生時,人們必須采取應急措施,利用已掌握的地質變化基本規律,及時預測預報災害的可能性,盡可能地減少損失。例如,地質學、地理學專家對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災害多發區進行地質勘探,科學地預測預報,及時地采取防災減災工作。
2 防災減災原則
(1)普及全民減災防災知識。地質災害是自然營力、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災害。依據現有的科學技術和地質勘探條件,地質災害大多都已經具備了預防和警示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災難是避免不了的,如地震。政府在大力推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同時,必須加強地質、地理知識的教育普及工作,促使廣大民眾能夠樹立較系統的防災減災意識,全面增強國家和整個社會的防災、抗災能力。
(2)以防為主,緊密結合防、抗、救工作。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災難巨大,積極采取預防性措施勢在必行。在經濟發展、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堅持建立全面、系統的地質災害災情信息系統、監測預報網,依據掌握的信息資源,預測預報地質災害,在技術的創新發展中提升綜合能力,建立更為完善的防災抗災體系。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地質災害,必須制定較全面的應急預案,以便在災害來臨時能夠有效應對,積極抗災,降低災害的破壞力。面對地質災害的巨大破壞力,必須組織救災隊伍采取自救、互救的抗災措施,恢復經濟、重建家園。
(3)保持群眾性與專業性的緊密結合。“群專結合”的防災方法,能夠有效應對地質災害。基于專家隊伍的科技水平,利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綜合全面的勘察評價體系,研究各種地質災害、不同地區在災害中的基本規律和具體成因,制定出更科學的抗災機制。地質性災害的規模大、破壞力強,全民性的預測防災工作十分必要,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組織受災群眾監測災情、主動防治。
(4)突出重點,兼容一般。防災減災工作必須依據地區差異、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的基本特點,對重災地區重點防治,災情較輕地區普遍兼容。而對一些關乎政治、經濟、文化的生命線,必須重點防護,盡可能地降低災害的破壞力和影響力。
3 防災減災的方法
災害監測體系的建立,可以利用先進的儀器檢測設備和GPS技術進行地質勘探,監測地質條件的實際狀況,給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數據信息。制定監測系統時,應該做到:需要根據監測的實際情況分析潛在的危機,制定質量監測報告;必須及時將環境監測中的各種數據進行記錄,作為預防災害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地質災害監測技術積極引入高科技,逐步建立綜合、立體的監測體系。
3.1 災害預報
災害預報是災害發生時,做好減災準備工作和采取減災行動的依據。隨著科學技術研究的發展,災害與共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對一些突發性地質災害,如地震的中短期預報只有20%-30%的成功幾率,成效甚微。地質預報工作(如下圖)必須多個部門緊密協作,建立災害預報系統,以具體的監測結果作為向災害發生區的人民預警的依據。監測預報系統是技術性與行政管理方式的緊密結合,只有掌握愈加準確的監測預報,才能更好地展開針對災情的應急措施。
3.2 災害評估
(1)在獲得可靠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時,應充分地考慮其中的限制條件,對于一些重點災害做出詳細地說明。結合評估精度的具體要求,利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及評估過程中實際問題的相關處理方法,提高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精度,為建設項目作業計劃的實施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工程布局的特點,提出必要的建議,增強所有評估方法使用的合理性。
(2)跨省份評估項目操作的過程中,應結合建設項目的具體要求,從不同的方面對整個項目進行全面地評估,加強項目評估過程中所有部門的溝通交流,結合可靠的技術縮短,獲取可靠的評估數據,完善最終得到的評估報告。
(3)地質災害類別確定的過程中,注重各種信息化技術的合理使用,通過計算機網絡的模擬操作,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夠及時處理。
4 結語
地質災害在我國已經多次發生,這種突發性的災難會造成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的巨大損傷,對一定區域內的破壞力極為罕見。地質災害直接引起地質環境的變化,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遭受了巨大破壞。依據多次的地質災害情況,地質學專家初步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規律,國家針對性的采取了防災減災措施,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為了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果,相關人員還要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的有機結合,提高自然災害的治理效果。針對地質災害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堅持減災防災原則,做好災害的數據監測、預報警示、科學評估、防御災害、抵抗災害、救治災情等階段的工作,降低地質災害中的破壞力、減少社會經濟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李媛,楊旭東,房浩.讓科技助力基層地質災害防治——以陜西鎮安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7,28(2):前插1.
[2]李濱,馮振,賀凱,等.創新重大地質災害早期識別理論服務西南山區城鎮防災減災工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成果[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6,(12):76-77.